2.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1.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含义的理解。
[例2]关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分布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部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解析]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在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不协调。
[答案]C
抢分频道:
限时基础训练20分钟
1.区域划分的基础是 ( )
A.区域差异 B.区域面积 C.区域竞争力 D.区域内的人地关系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为要素有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但对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出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例1]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_______________;不利之处是___________。
(2)制约 f 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3)e、f两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界。
(4)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解析]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答案](1)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2)水源 绿洲地区 (3)贺兰山 3000米等高线 (4)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3.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
概念 |
形成 |
资源状况 |
人地关系 |
初期阶段 |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
基本协调 |
成长阶段 |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
已显现出不协调 |
后期阶段 |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
矛盾加剧 |
[例3]有关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解析]在区域开发的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城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在这个阶段,区城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答案]D
重难点突破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
优越的地理环境 |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 |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
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 |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生产活动 |
商业贸易发达 |
轻工业发达 |
发展重工业 |
发展重化工业 |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
[例2]关于日本和英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均是岛国,工业均为“临海型”布局 B.两国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
C.两国均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D.两国能源都能自给
[解析]两国都是岛国且多优良港湾,但英国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多接近原料产地布局,具有 “资源型”特点;日本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多依赖国际市场,故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 “临海型”布局格式。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答案]C
考点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开发时期 |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
原因分析 |
早期 |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 |
中后期 |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
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
总体地位 |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
农业社会 |
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
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可以精耕细作 |
工业社会 |
全国“粮仓”和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地位下降 |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耕作方式 |
水田耕作业 |
旱地耕作业 |
农作物 |
水稻、油菜、棉花 |
玉米、春小麦、大豆 |
作物熟制 |
一年两熟至三熟 |
一年一熟 |
其他部门 |
水产业较为发达 |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
区 域 |
长江三角洲 |
松嫩平原 |
相同点 |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
|
地理位置 |
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
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
土地条件 |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耕地多为旱地 ③土地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多 |
矿产资源 |
矿产资源贫乏 |
有较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 |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划分,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如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
[例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即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
[答案]D
考点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特征:
特征 |
表现 |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
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
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 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
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