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1801  251809  251815  251819  251825  251827  251831  251837  251839  251845  251851  251855  251857  251861  251867  251869  251875  251879  251881  251885  251887  251891  251893  251895  251896  251897  251899  251900  251901  251903  251905  251909  251911  251915  251917  251921  251927  251929  251935  251939  251941  251945  251951  251957  251959  251965  251969  251971  251977  251981  251987  251995  447090 

3. 以下关于朦胧诗的说法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人,中国当代朦胧诗派重要诗人。主要作品有《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B. 朦胧诗中的意象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诗人心灵世界的过滤和改造。

C. 舒婷、顾城、北岛、食指、海子都是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作家。

D.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朦胧诗人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重视自我的内心表达。

试题详情

2. 对《致橡树》一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即男性阳刚气概和女性柔韧的气质。

B. 本诗开篇以六个否定性比喻,对有如“凌霄花”等等的观念,一概给予完全的否决。

C. 诗人借“橡树”和“木棉”这两种意象驳斥三种爱情观:一种攀附的,如凌霄花之于高枝;二是单方痴恋的,如痴情鸟之于绿荫;一种是奉献的,如泉源、险峰、春雨、日光。

D. 我国古典诗歌,大量使用对偶句。《致橡树》继承中国诗歌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既有古典的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奔放自由。

试题详情

“人世难逢开口笑”一句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中一句:“尘世难逢开口笑”。但诗人在这里化出了新意(此句本意是指人生欢喜少悲伤多,也就是哭多笑少,恨多爱少),在此句中注入了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含意。诗人在此喟叹出二句:“流遍了,郊原血。”

下阕第一句非常富有诗意,用一句“一篇读罢头飞雪”就艺术性地浓缩了诗人自己一生读历史书的情形。诗人从少年到老年一直潜心读史,不知不觉一下就满头青丝变白雪了。这句诗也透露了诗人对人生、对历史的感慨,真是人生易老,一刹那青春即逝,转眼就是暮年。

那么对于中国浩瀚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能让人记得些什么呢?诗人仍从一贯的大象着眼,举重若轻,一笔带过。诗人道:只记得些斑斑点点,那也不过是几行陈年旧事而已,什么“五帝三皇”的神圣伟业,那不过是些骗人的东西,却还骗过了多少人世间匆匆的过客。其中到底有几个真风流人物呢?诗人虽用的问句,但意思却是所谓正统史书上所赞誉的风流人物都是伪风流人物。

在诗人的眼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那些被所谓历史斥骂的人物,如盗跖、庄屩、陈胜,这些农民起义的领袖,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剥削阶级,是赫赫有名的造反英雄。最后二句,诗人沉浸在吟咏历史的情景中,歌声意犹未尽。当诗人终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剔除了伪英雄,找到了真英雄时,不觉已是东方曙色初露了。这“东方白”一句,有诗中一句:“吟诗一夜东方白”。二是喻指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历史谱写了新篇章,犹如旭日东升,势必光华万丈。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齿(niè)    脊( suǐ)   箫(shēng)   蝠(biǎn)

B. 皮 (bō )     青(xìng)   护( pì)     河(pàn )

C. 漫 (sù )     斑(lán )   细(xiān )    稚(zhuō)

D. 长 (gāo)     骂(zhòu)   婀( nuó )   心(xuán)

试题详情

2. 诗歌分析

上阕起笔就是“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但表面写来却是那么轻松,好像只是人与猿作了一个揖就从此分道扬镳了一般。这个“揖别”用得极为形象,而富有谐趣,但“人猿”却显得很巨大,富有深沉遥远的历史感,两个词汇一搭配,诗意立刻就产生了,读者的心也一下被震荡起来了。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的“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这个时代在诗人眼中不过是磨过的几个石头,仿佛只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儿童时代。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慨,也有往事如烟之叹。

试题详情

1. 诗歌主旨

诗人写的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试题详情

2. 诗歌分析

   首联,一个“神”,一个“轻”字,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颔联一个问句,表现对苏武的怜惜。颈联“一身胡汉”说的是苏武身在绝域而始终心系汉家使命。“万古人羊仅此图”赞瘦石画出苏武精神的神韵。“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明写苏武,隐含的意思有指他们两个在北大荒受磨难,但性情志向不改,外人又能奈何他们什么呢?这是性情狷介的聂绀弩通过苏武这个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坚韧独立的个性。

第八首  《贺新郎·读史》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试题详情

1. 写诗背景

尹瘦石:画家,1919年生,1956年划为右派分子,流放北大荒。《苏武牧羊图》系回京所做,“文革”中抄失。

聂绀弩、尹瘦石这两条船在抗战时期都曾航行在桂林、重庆等地,但却没有正面相遇过。是共同的“右派”命运让他们在北大荒碰到了一起,于是才有了《瘦石画苏武牧羊图》这样的诗,虽然画和诗都是在回北京后才作的,反映的却是北大荒的生活。

聂绀弩和尹瘦石是两艘终于安达各自港口的航船。尹瘦石在宜兴的家乡父老为他建立了艺术馆,他的书画永久地陈列在那里;聂绀弩在京山的家乡也建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学,2004年3月18日武汉出版社又在北京举行了《聂绀弩全集》的首发式。

试题详情

2. 诗的艺术风格

(1)一个“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嚎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是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是诗人的想象。但是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表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觉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混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但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意识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出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2)韵律特征

 闻一多很重视音乐美。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它三节几乎都用了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如平时催眠的儿歌,让爱女静静地“睡去”。

(3)动词锤炼

闻一多很重视炼字,擅长使用动词。第一节中写“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咳嗽”“号”“飞”都非常形象地写出自然界生物的叫声和行动特点。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拨”“刷”很形象地描绘出阳光刺眼,清风吹面的感觉。

第四首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首先通篇运用整体象征手法来表达具有当代意识的爱情观念,抒情主人公把自己物化为一棵木棉树,把对方物化为橡树,通过自己独白向他倾诉独特的爱情观。由于采用象征的手法,我们不能单一理解为爱情诗,也可扩大为诗人对自私、狭隘、庸俗的人际关系的鄙视,对平等互爱的人与人这一美好关系的追求。

其次要说的是句式的变化,语言的使用也有特色。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

第五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之后的两个月,从容地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诗的第一节,表现出海子向往一种自由独立,远离尘嚣的桃花源式的生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把他的理想告诉了我们--追求幸福。为什么是明天,不是昨天和今天呢?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海子的感受,即在昨天和今天他是不幸福的。无奈的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可是明天就真的如诗人之愿了吗?不知道,也许是遥遥无期的未来,也许永远也达不到幸福的彼岸。

从第二节开始,海子开始由己及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流露出诗人渴望亲情,渴望交流的感情,反衬出诗人内心孤独的处境。“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幸福犹如闪电一样强烈而短暂。从这一句开始,诗人走出了自己封闭的精神世界,渐渐升华起一种泛爱的思想。在第三节中,诗人充分的表现出了一种广博的爱。“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在这里海子一连送出了三份真挚的祝福,而且是为陌生人。从这些祝福看,海子对尘世的幸福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个“愿你”与下文中的“我只愿”相对比,就可看出愿你即是你愿。“你”愿获得尘世的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只字表现了海子坚定的决心。尽管在尘世也许可以得到灿烂的前程,美好的爱情和所谓的幸福。但海子却将要离去,去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结合现实当中的生活,海子从小在安徽农村长大,家境贫寒,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了北大,毕业后也被分到了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海子的性格有多大的改变,他毅然孤僻腼腆,整日沉醉于自己的诗歌,或者说自己理想当中的幸福,他甚至连自行车也不会骑。正因如此,她的初恋女友离开了他。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海子的的确确是一个失败的人。现实是残酷的,毫无幸福可言的。既然在尘世找不到幸福,那么对于执著的海子来说,也许只有去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找幸福了。

8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拜金主义与大众文化消解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人们的信仰开始产生危机,许多人迷失了精神的方向。海子却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奋力坚持,但还是不得不在新潮与传统,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等各种矛盾中被撕裂,正是这种巨大的矛盾促使他走向死亡同时也宣告了八十年代理想一代人的时代的结束。虽然这首诗积极的话语掩盖不住海子悲凉的情绪,但并不能说海子就是愤世,厌世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海子太爱这个世界,太容不得她有一点的污秽了,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离开。我能想象海子诗意的离开:在靠近海边的山海关,海子从容地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他闭上了眼睛,也许当火车呼啸而来的时候,从他口中最后吟出的一句诗,便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六首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是从“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碰钉子的运)还要求得什么呢? 可自己已经到了“迫害难以动弹的地步”,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像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政府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第七首  聂绀弩《瘦石画苏武牧羊图》

神游忽到贝加湖,湖上轻呼汉使苏。北海今朝飞雪矣,先生当日有裘乎?

一身胡汉资何力?万古人羊仅此图!十九年长天下小,问谁曾写五单于?

试题详情

1. 诗的背景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子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试题详情

2. 艺术特色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等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第三首  也许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