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2584  252592  252598  252602  252608  252610  252614  252620  252622  252628  252634  252638  252640  252644  252650  252652  252658  252662  252664  252668  252670  252674  252676  252678  252679  252680  252682  252683  252684  252686  252688  252692  252694  252698  252700  252704  252710  252712  252718  252722  252724  252728  252734  252740  252742  252748  252752  252754  252760  252764  252770  252778  447090 

3. 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A在平面内,点B在平面外;       

(2)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不在平面内;

(3)平面相交于直线

   (4)直线经过平面外一点P和平面内一点Q;

(5)直线是平面的交线,直线m在平面内,和m相交于点P.

试题详情

2. 已知命题:

①若

②若

③若

则上述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 正方体的各顶点如图7所示,正方体的三个面所在平面A1C1、A1B、BC1分别记作.

(1) __,C1___,D1___;     

(2)A, B___, A1___, B1___

(3) A, B___, A___, B___

(4)α∩β=A1B1, =___;α∩=____.                

试题详情

(三) 两个平面相交的依据(在本章中,没有特别说明的“两个平面”,都是指不重合的两个平面):

1、一条直线既在平面α内,又在平面β内,即α和β有一条公共的直线,则称α与β相交,交线是,记做α∩β=.

2、公理二: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

 例如:房间里墙角处的那个点是相邻两面墙的公共点,这两面墙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就是这两面墙的公共直线.

3、“公理二”的说明:

ⅰ)若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则必定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必有无限多个公共点,所有这些公共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反之,该直线上的每一点都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因此,两平面若有公共点,则必有公共直线。

ⅱ)两平面若相交,则有且只有一条交线。

ⅲ)公理2的含义如图4所示,可用符号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 以“两个平面相交”的意义为依据,常用下面的推        

理判定“点在直线上”:                   

   A,A,且=A

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如图5,平面比平面大;(2)如图6,平面与平面仅有一个公共点。

     

(3)10个平面重合在一起比1个平面厚; (4)点A在平面的边上.

试题详情

(二) 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1)

1. 有关概念:所谓直线在平面内,即指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平面内;若点A在直线a上,记做A∈a,若点A在直线a外,记做AÏa;若点A在平面α上(外),记作A∈α(AÏα);若直线a在平面α内,记做aÌα,若直线a不在平面α内,记做aËα.这里的“Ì、Δ借用了集合的符号,其含义仍然与集合符号的意义一致.

2、公理一:若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该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ⅰ)说明:此时即直线在平面内,或者说平面经过直线.公理一是判定直线在平面内的依据.

ⅱ)公理1的含义如图3所示,可用符号表示为

A,B,A,B

ⅲ)以“直线在平面内”的意义为依据,常用下面的推理            

判定“点在平面内”:   A

简言之:点在线上,线在面内,则点在面内.

试题详情

(一)平面:

1、平面的两个特征:①无限延展  ②平的(没有厚度)

2、平面的画法:通常画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

(1)一个平面:水平放置和直立;

当平面是水平放置的时候,通常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45,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1(1).

(2) 直线与平面相交,如图1(2)、(3),:

(3)两个相交平面:

画两个相交平面时,若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应把被遮住部分的线段画成虚线或不画(如图2)。

          

3、平面的表示:

(1)用一个小写的希腊字母等表示,如平面、平面

(2)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平面AC(图1(1)).

试题详情

1. 思考:是否存在三条直线两两互相垂直?若存在请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试题详情

(三)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思考感悟]归纳一下与能量有关的知识。

(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3)主要储能物质-脂肪;(4)直接能源物质-ATP;(5)根本能源-光能。

[基础训练]

1、反应式“ADP+Pi+能量    ATP”是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发生的反应,下列与反应式中“能量”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所释放的能量

B、向右反应需要的能量可以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叶绿体中H2O的分解或CO2固定

D、向左反应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人体对所有营养万分的吸收

2、试分析一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幼苗与一只幼年的小花猫,它们同化作用消耗的ATP与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分别是(  A  )

A、前者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多,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少,后者相反

B、都是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多,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少

C、前者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少,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多,后者相反

D、都是同化作用消耗的ATP少,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多

3、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小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及其他实验所需材料。

(1)实验步骤:

①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烧杯中,贴上标签;

②将荧光器粉末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于试管中,贴上标签;

在每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

观察发光现象并记录

(2)实验预期结果与结论(实验预期结果多种多样,写出其中三种并得出相应结论):

实验现象预测:①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强;②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升高而渐弱;③在不同ATP溶液浓度的条件下,发光现象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②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反比;③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

[高考模拟]

4、(2008广东生物4)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5、(2008天津理综6)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①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与安静时相等;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④人的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作业]

试题详情

(二)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