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际天文年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性活动,希望通过天文观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激发个人的探索发现精神。回答1-3题。
1.2009年7月22日早上8时左右,在浙江部分地区能观察到的重大天象是 ( )
A.日全食 B.月全食 C.猎户座流星雨 D.黑子活动大爆发
2.读上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 ( )
A.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
B.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高年要大于太阳活动低年
C.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
D.白天,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
3.在浙江安吉天荒坪建立大型天文观察站的主要原因是 ( )
A.接近杭州,天文科研力量强
B.天荒坪蓄能电站提供充足电力
C.地处竹乡,生态环境好,吸引游客推广天文科普
D.海拔高,空气洁净,便于天象观察
2.要保持生物体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阐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讲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问题便迎刃而解。事实是怎样的吗?
1883年比利时学者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根据这一发现,生物学家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这和我们考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如何减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了。首先我们应对减数分裂的概念有所了解。 减数分裂的概念(教师主要讲述以下三点):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概念: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讲述:下面我们以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具体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CAI软件显示哺乳动物辜丸示意图,曲细精管处闪烁3次。) 讲述:曲细精管中含有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后,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以后,精原细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下面我们看一看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CAI软件动态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大家先看两遍减数分裂的过程,建立一些感性认识,在我们具体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前,先讲述几个概念。 讲述:像受精卵细胞中两条稍大一些的染色体,它们形状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条浅色的表示来自精子,即父方,另一条黑色的表示来自卵细胞,即母方,这两条染色体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所示的受精卵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讨论: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吗?为什么? 讲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联会结果就形成了四分体,即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讲述:在学习了上述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精子是如何形成的。(CAI软件示精子的形成过程;略。) 讲述: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染色体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也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从次级精母细胞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分裂。在细胞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减数分裂结束。 总结提问: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后,形成的细胞叫什么? 减分I间期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果,各生成了什么细胞?
减分I 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减分II 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
提问:同一细胞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什么?(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说明:①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一般不能转化为氨基酸,而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中可以转化。
②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例如,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③糖类、脂质、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例如,正常情况下,糖是供能的主要物质,但糖供应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由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都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反之减少。)
小结: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制约是机体对生存条件,特别是对食物状况的适应,这就是生命系统能动性的表现。
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什么?(回答:植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经消化最终分解成什么?(回答:氨基酸。)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到全身各组织细胞,首先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和一些特殊蛋白质。)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组织蛋白质和特殊蛋白质的名称吗?(回答: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酶、胰岛素等。)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回答: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后是否永远不变呢?(回答:否。)
讲述:有些蛋白质合成速度非常快,如老鼠的肝脏被部分切除后,可在10-20天恢复原样,组成人肝脏的蛋白和血浆蛋白大约10天更新一半。
提问: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氨基转换作用。)屏显氨基转换过程图并讲述。结论: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
讲述:谷丙转氨酶(GPT)在肝脏中含量最多,当肝脏发生病变时, GPT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医生把化验血液中的GPT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叫非必需氨基酸。例如,丙氨酸、甘氨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合成的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共有8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亮氨酸和颉氨酸。
提问:氨基酸进入细胞后,除了上述两种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回答:脱氨基作用。)
提问:你能记得氨基酸的通式吗?(回答: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屏显脱氨基过程图并讲述。]结论:通过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
提问:氨基可转变成什么?(回答:尿素。)主要在哪里转变?(回答:肝脏。)
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是什么?(回答:排尿,排汗。)
不含氮部分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实例:用氨基酸饲养饥饿的动物,发现肝糖元含量升高,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肝糖元。)
用氨基酸饲养动物,发现体内存积脂肪,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脂肪。)小结:(略。)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大营养物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的代谢过程,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①食物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脂肪)还有少量的什么?(磷脂、胆固醇)②脂肪的来源如何?(学生回答,屏显。)
提问:脂肪在消化道消化成什么物质(屏显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回答:甘油、脂肪酸。)主要由毛细淋巴管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在肝脏处再度合成什么?(回答:脂肪。)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发生什么变化呢?
回答:①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如肥肉,板油等)
在肝脏和肌肉等处再度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然后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或转变为糖元(如冬眠的动物、鸟类迁徙时)。)
讲述:1克脂肪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约38.9Kj,1克糖元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约17.15Kj。但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当糖供能不足时靠脂肪分解供能。
实例:①食脂质物质过多,加上脂质代谢出现障碍,使血脂升高,会导致血管硬化、高血压、胆结石等。②正常情况下,多余脂肪在肝脏内合成脂蛋白,将脂肪运出肝细胞,如果肝脏功能下降,或是脂蛋白合成原料--磷脂供应不足,造成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发展下去便导致肝硬化。
导入:屏显思考题。(回答:1.①分解成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②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③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①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②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③转变成糖元等。)
过渡:在细胞内含量只比水少,占细胞干重50%以上的化合物是什么?(回答:蛋白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