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了本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特别喜欢擀面杖,你知道为什么吗?
4.请谈谈结尾一段话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擀面杖的故事
铁 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
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两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意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他们送根新的来!
当这位年近五十岁的妇女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账记在他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一出她的院门,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反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根新的嘛。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吗。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儿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每一根擀面杖,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它们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摘自《农村孩子报》2008年10月31日)
思想之旅
铁凝曾说她喜欢收藏擀面杖,可能是受她父亲的影响。民间的东西有劳动的痕迹,这些古老的,跟劳动、人的生计有关的器物,它们都特别使人安宁。就好比每一个擀面杖都有一个故事。其实它只是一块木头,被手磨过后,变成独特的形状。擀面杖木纹的缝里都滋着面,各种各样的面粉,你在擀面杖上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女人的智慧,女人的力量,她维持生计的那种匠心,乃至她的温暖。这些东西很让人感动,你会生出很多想象。
虽然擀面杖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喜欢本身就是价值,它愉悦自己的精神、心灵,会让我们觉得离土地更近一些,离大智慧更近一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看到很凡俗的东西,很土的东西,就会让人觉得精神特别踏实,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我们的血液里。
且读且思
3.文中“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从文中邻居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梦未殇,歌未央
◇ 一考生
夕阳姗姗走过,孱弱的倩影在天边寂静地漂泊,酡红的轮廓如一支笙歌,缠绵悱恻,将孤独的灵魂细腻温柔地抚摩。
凋零的花朵,笑得有些颓唐,往昔的俏丽辉煌已被岁月岑寂地埋葬,剩下的只有点点滴滴的忧伤,如杏花春雨,随着风儿流浪。无奈的芬芳,宛如流泪的梦,空空守候着折断了的双翼……
这个我,铩羽的我,失落的我,悲伤的我,踽踽于小路上,蓦然回首,望见晦暗的月光漫洒着银白色的快乐,没有颜色,苍白得有些单薄,如一张白纸,只等着一幅画来绚丽这个翡翠色的夜……但我在这痛苦的黑夜里穿梭,并不潇洒,并不洒脱,身影淡漠,只会在那张纸上临摹勾勒那个惆怅的我。
……
空荡的心,逐渐被灯火照亮。一年一年的风霜摇曳在灯火里的光芒,寒冷的窗外春暖花开,黑暗中不再有箫声里的彷徨。
只因爱的灯火炙燃着坚强的力量。
走在路上的我,想起坐在海棠下的那个我,温一壶热酒,任凭风吹浪打,看薄暮里的晚霞,嗅酒觞边的残花。残缺的美,更加妩媚,不绝如缕的琴声在黄昏里仍然动听,只因花飘零,依然守着树,霞满天,依然偎着夕阳。
点点滴滴的灵魂,支离破碎,也要美得壮烈,也要荡气回肠。只因灯火,梦未殇,灯火里有温婉的画,歌未央。
点评与启示:从本文可以看出考生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并能运用到作文中来。但这篇作文是失败的,因为它不过是用语言的晦涩来掩饰内容的贫乏,缺少情感积累与思想积淀。文中许多词语是生造的,行文逻辑是模糊混乱的,只能让细读本文的阅卷人堕入云雾之中。
作文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达与交流,真正好的语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来传达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如果以为辞藻华丽、晦涩就是好语言,就大错特错了。刻意营造的朦胧晦涩的语言,或许能一时吸引住别人的眼球,但终究难以获得阅卷人的认可。
关于“语言创新”的问题,值得特别注意。许多学生喜欢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如PK 、顶、汗、沙发、偶、囧、努力ing、东东、菜鸟、酱紫、FT、BT等等。这类常常让人一头雾水的“语言创新”,十分随意,极不规范,其“创新”的质量需要时间来检验,暂时还是不要拿到中高考的考场作文中去“以身犯险”为好。
后记:
在每年的中高考阅卷场中,每位阅卷老师都要在炎炎夏日里评阅几千份考场作文,对那些拾人牙慧、矫揉造作的所谓“创新”早已不堪忍受,而那些返璞归真、本性自然的作文常常大受欢迎。中学生朋友若想写好作文,若想在考场上得高分,需要做的就是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从无垠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写出自己的真感情、真性情、深思考。无论是日常写作练习,还是考场作文,都不可止步于玩花哨、搞文字游戏,一味追求表面的所谓创新,而是要用自己的心灵去营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悟空“新游记”
◇ 一考生
“近来俺老孙心里颇不宁静,空有一身七十二变的好武艺,到底还是败在了一堆白骨之下,被俺师傅驱逐了出去!真是闷杀我也!”
如此这般地叹息一番,孙悟空驾着筋斗云腾空而去。蓦然回首,悟空有些不舍:天天念经的师傅,勤劳肯干的沙师弟,肥头大耳的猪八戒……
悟空有些感慨,回过头来,向花果山方向飞去。
悟空突然一阵目炫,眼前的美景让他目瞪口呆。“怎会有如此美景?俺老孙竟然在天宫也没看见,莫不是妖精作法?”想到此,悟空打了个寒战,挥起金箍棒,大喝一声:“妖怪,哪里逃!”
“哎呀,俺的大圣呀,哪有什么妖精,是那名震天下的大乳山旅游度假村呀。”筋斗云抖抖身子说。
“哦,莫不是那个中外合作开发的维多利亚旅游度假区?”悟空忖度道。
筋斗云仿佛听到了孙悟空心中的问话,答道:“是呀,是呀,山东的乳山市可是联合国评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这里有山有海,温柔慈爱的大乳山远近闻名,碧海银沙世人瞩目,每天都有无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到这里观光度假,都对这里的美丽风光赞不绝口……”
悟空环视四周,如痴如醉,心道:“啊!这一切都是勤劳本分、本领高超的乳山人民创造出来的呀,俺将来也要把俺的花果山建设得像乳山一样美,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像瞻仰乳山一样赞美我的家乡……”
想到这里,悟空对筋斗云说道:“兄弟,咱们掉头去西天取真经吧,将来练好了真本事,我也要建设我自己的美丽‘乳山’……师父呀,师父,俺老孙回来了!”
点评与启示:这是一篇以“我的家乡”为话题的作文。考生撷取《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驱逐后的一个点,扣住话题,展开想象,虚构悟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赞美自己的家乡,确有新意。同时,作文语言自然流畅,对话也写得生动活泼,体现了考生良好的写作功底。然而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在这篇“故事新编”里,把家乡“乳山”换成任何一个地名,稍加调整,文章也不会“变形”。也就是说,本文没有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没有写出自己的情感,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套话作文”。如此看来,考生采用“故事新编”的写作形式,并不是出于表达自己情感与思想的需要,仅仅是为了敷衍一篇作文而拾人牙慧、矫揉造作罢了。
故事新编,最重要的是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艺术地展开联想与想象,以全新的视角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倘若违背了“故事新编”的精神,只能沦为乏味的“山寨”与无聊的“恶搞”。有了《星光灿烂猪八戒》,接着有了《喜气洋洋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有了《悟空日记》,接着有了《唐僧日记》《八戒日记》……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或许还能让人惊羡,其后的跟风者若还想以此来博彩头,只能令人生厌了。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 一考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理解万岁”,把“理解”升格到了与古代的皇帝平起平坐的地位。
皇帝是种嗜血的动物,与皇帝同为“万岁”的理解也是如此吧?
提起理解,那么多人会椎心泣血地叩问苍穹:“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那么多人因为不被理解而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化作一张照片;那么多人为获得别人的理解也从高楼上跳下,做自由落体运动,在血泊中欣慰地含笑死去,只为获得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的理解……
好个“理解”!世世代代,让多少大好儿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那个忠肝义胆的荆轲,为了获得燕太子丹的理解,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最好时机,一时意气,贸然出击,终致身死国灭;那个名传千古的伍子胥,用一个“理解”枉杀了多少倾心帮助他的好人……有多少臣子理解君王?又有多少君王理解臣子?结果终归是,不理解是死,理解了亦是死,全都以自己的鲜血饲养那柄叫做“理解”的宝刀。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为什么要让别人理解,又如何去理解呢?即使被别人理解,又能怎么样呢?理解了,真的就能万岁吗?想想吧,你的思想完全被别人掌控,不是可怕得紧么?
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
活得好好的,干吗要别人来理解?理解了又如何?
亲爱的同学们,咱们可都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人了,你还需要理解吗?
哈哈,理解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点评与启示:本文是以“理解”为话题的一篇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围绕这个话题谈理解的重要性,如“理解是一种品味,是对内心的诠释,是对心灵的呼唤;理解就像是品茶,品出了苦尽甘来的甘甜;理解就像是一团火,将寒冷已久的心灵一点一点地融化”等等,或记叙自己与家人、老师、朋友间关于理解与沟通的故事。本文却一上来就把一把血淋淋的“理解之刀”呈现在阅卷人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企图把人“雷倒”,可谓做到了“立意新颖”之最显眼的一招--“反弹琵琶”。但琵琶无论怎么“反弹”,最重要的是弹出悦耳的乐曲。倘若不顾乐曲效果,仅仅摆出个“反弹”的架势来吸引目光,就纯属无聊之举了。本文就是如此,考生逆向思维,标新立异,也算得上是“发前人之未发”,却没有做到“化腐朽为神奇”,经受不住细读细品细推敲。文章题目是“理解,真是把杀人的好刀”,但通篇谈的是“不理解”的问题,而且把“不理解”与“专制”“误解”混为一谈,所举事例也都趋于极端、片面,断章取义,没有代表性,近乎胡搅蛮缠。
令人信服的“反弹琵琶”,应该耐品味,耐推敲,在情感的张力、思想的深度、分析的透辟上下工夫。“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写过一篇《不理解万岁》(详见“美文悦读”P38),文章独辟蹊径,从另一角度展开入情入理的分析,给人以激励与启迪,这才是真正的“反弹琵琶”,才是真正的“立意出新”。倘若仅仅为了追求和别人不一样而在那里以偏激为新,然后随意编造,看似新颖,实则俗套,只会弄巧成拙,归之末流。
坚强的底线
◇ 一考生
今天,××论坛异常热闹,为什么呢?因为有众多知名版主云集,他们来自古今中外,纷纷就大科学家霍金先生提出的“坚强的底线”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楼主:霍金
刚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我是多么高兴呀,可随后被无情地告知我已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好像正欲怒放的鲜花被风雨折弯了腰。可我并没有放弃,我坚强地生存了下来,不断探索黑洞,并取得了成功……坚强,有没有底线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一楼回复者:张海迪
……
二楼回复者:史铁生
……
三楼回复者:屈原
……
N楼回复者:我
的确,坚强是有底线的,我们都应该像这些历史人物一样坚守坚强的底线……
点评与启示:该考生的这种“网络论坛体”给人的感觉就是:用怪异的形式来掩饰内容的苍白。考生可能连“底线”的内涵都没有搞明白,就连忙使出了“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将话题引向了自己平日写过的“坚强”类的话题上去,于是把古今中外的名人“请来”帮忙大话“坚强”,草草地拼凑成一篇作文。这种写作方式,看似“创新”,实则瞎拼乱凑,而且文不对题,内容空洞,滑稽可笑,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只能让阅卷人心生厌恶,文章得低分也就无足奇怪了。
心灵的底线
◇ 一考生
天空有天空的底线,大海有大海的底线,森林有森林的底线,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心灵的底线……没有了心灵的底线,人还能称得上人吗?
--题记
……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沿着时代的边沿舞动着优美的姿势。但倘若超过了心灵的底线,人们将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住自己的心灵的底线呀,否则我们将丧失自我,走向万劫不复。
--后记
点评与启示:每当看到“题记”的时候,阅卷人都会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题记已经过时了……”然而还是有许多考生企图用这种过时的“创新”来“让阅卷人眼前一亮”,殊不知此招早已让人审美疲劳,望之生厌了。而这位考生更是厉害,短短500多字的中考作文里,“题记”“后记”一应俱全,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所表达的观点也不过是对正文的重复啰唆,这除了证明自己表达能力的低下与思路的闭塞,还能证明什么?
“题记”“后记”并不是不可以用,但一定得在必要的时候用。使用之前一定得考虑一下,如果不用是否会妨碍文章主旨的表达。当你发现别人的作文中早已是“题记”“后记”泛滥的时候,那你作文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还是不用“题记”“后记”为妙。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