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Rania and her family moved to Jordan because ____.
A.she was engaged to Jordan' s Prince Abdullah
B.she wanted to attend a business school there
C.Jordan was a more developed country than Kuwait
D.the war broke out between Kuwait and Iraq
(一)分析2009年三省高考命题特点
4、2009年宁夏卷:主要考点涉及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六部职权、君权与相权矛盾;世界史部分的罗马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美国对日政策变化和欧盟建立影响等内容。其中选择题7道28分,改革回眸一题15分。必修三部分比例较适当,关注文史常识,从甲骨文的“年”考查“有年”的意思,与新课程理念相呼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对成文法律的对比考查及运用。 “改革回眸”从经济的角度要求学生概括制度规定的目的、分析相关背景,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能力立意高。所给的材料难度较大,文字解读能力要求较高,得分率较低当不在话下。
5、2009年福建卷:主要考点有历史纪年法、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过渡时期、十月革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其中必修一28分,选考题15分。考点所涉及的均为学科主干知识,体现对政治文明的调度关注和现实性。试题大多以材料方式呈现,注意对课程主体知识和学生实践经验的必要依托,选考题蕴含政体变革等有现实意义的政治文明话题,有较强的时代感。同时注意糅合学科知识渗透如“东渡黄河”参透了地理常识,很有新意(与省质检有近似的一面)。
6、2009年山东卷: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充分吸纳了前两年试题命制的经验,传承了我国高考研究的成果,贯彻了历史课程标准和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调整了试题难度,渗透了山东历史,突出了学科特色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考核考生素质 今年的试题,较全面的落实了课程目标,实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考查。(1)试题按照文综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精心进行设计。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但不是直接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识记,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考生通过对新材料的释读,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作出正确的判断。不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片面背记,而是通过迁移、辨析等思维方式,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阶段性特征的把握,突出了对学科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材料处理,成功的实现了“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考查。试题还通过对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试题的这些变化,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也配合了山东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
(2)反映山东历史,体现齐鲁特色 适度渗透地方文化,是分省明题的特色之一,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已作了很好的尝试。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山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地位重要,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关联,山东有着丰富的命题资源。2007年的齐国题和近代山东教育题,突出了山东的地方文化,深受好评。但2008年的山东命题,中断了这一尝试,实在令人遗憾。今年从反猜题的角度,针对各市普遍忽视山东史的状况,挖掘了山东的命题资源,其中,选择题清代山东农业经营方式变化、主观题近代列强对山东的侵略和反抗列强的斗争,都考查了山东史的内容。这一举措,对引导学生挖掘课程资源、推动选修课程的开设、增加题目的鲜活性、展现试题的鲁派特色等是大有助益的。
(3)回应社会热点,时代感突出 鉴往知今是史学的功能之一 ,通过历史引导学生思考现实和人生是高考命题的思路之一,重视情感态度和人文素养的考查更是新课标命题的要求。今年的命题,密切联系现实,较好的发挥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显示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学科主观题,通过“三字经”等资料,考察了对儒家价值观的判断、西方人文主义的认识和对西学的态度等问题,考查内容紧密结合百家讲坛热播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反映了当前的“国学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热,有利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试题还从周年庆祝的角度,考查了五四精神。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4)注重基础,难度适中 试题难度是评价高考试题的重要参数,前两年的试题难度起伏过大,前年的抽样难度是0.64,去年的抽样难度0.49,这种起伏不定的试题难度不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其负面作用也是明显的。今年对试题难度做了刻意调整,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考查的宗法制、实业救国、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儒家思想、人文主义、西学东渐、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冷、偏、细的知识。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去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为了降低难度,还取消了部分政史地选择题混编的方式,减少了学科思维转换的频率。根据笔者的预估和对部分考生征询,今年的试题难度在0.55-0.60左右,这一难度,符合新课程的推行和入取率提高的实际,也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
(5)既保持稳定,又大胆创新,选材丰富且更具开放性
2009年山东卷历史试题的选材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文字、表格、地图等。每一道题都由所创设的情景材料引出,通过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获取正确答案。第9题的选材源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27题材料选自《三字经》。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试题把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得很透彻。如27题,既考查了儒学的内容,又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试题的开放性则体现在27题第(4)问,允许考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今年的历史部分考查学生用比较、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7题比较中西思想的内容;33题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一胜一败的原因。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几乎每一道试题的题干都是新问题、新情境,通过材料来设疑,考查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由于试题题干使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所以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很高。
(6)注重主干知识,试题难易适中。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所考查的宗法制、实业救国、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日本全面侵华、改革开放、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等,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没有冷、偏、细、难的知识。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去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不避社会热点,凸显时代气息。如从周年庆祝的角度,考查了五四运动、诺曼底登陆等热点,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较好的发挥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凸显了浓郁的时代气息。2009年试卷结构合理,能力立意突出。非选择题重在文化史和政治史,尤其是文化史,使政治、经济和文化史、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考察比例相对适中,试卷结构更加合理。试题材料形式丰富多彩,有小说、楹联、报纸、图表、古文献等,较好的提供了新材料,创设了新情景,有利于考察学生处面对各种史料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各类人才。突出区域历史,彰显齐鲁特色。
(二)解放战争的胜利
1.挺进大别山
(1)1947年,人民军队转入战略反攻,主攻方向是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
(2)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三大战役
(1)战略决战:A时间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2)原因是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3)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1949年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2)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指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3)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A国内方面: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了,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B国际方面: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C思想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纵横1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比
名称 |
旧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革命任务 |
反帝反封建 |
|
革命性质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社会性质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领导阶级 |
资产阶级 |
无产阶级 |
依靠力量 |
脱离农工 |
依靠农工 |
指导思想 |
三民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前途 |
资产阶级共和国 |
社会主义国家 |
范围 |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部分 |
时间 |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
例:五四运动爆发、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三者最重要的基本条件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答案]D [解析]这三件历史事件都发生在20世纪初,三者共同具体的基本条件是阶级基础,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路拓展]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1)革命性质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最终结果相同,都是失败告终,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失败的客观原因相同,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不同点:(1)时代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并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力量;大革命则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工农群众大力支持。
专题纵横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个阶段
(1)1919年5月至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二大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就是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人运动。
(2)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掀起了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国民大革命高潮。
(3)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开展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辟革命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也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总决战,领导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新政协会议召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例:(2009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答案]C[解析]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地民族觉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从1979年至今,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人民生活富足,中华民族已经走上振兴之路。
[思路拓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想方法]
[例1](2008·海南历史·13)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 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 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解答]A[分析]从命题趋势上看,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讲成为高考命题重点。。本题主要考查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的意思是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约束国王的作为。只有A项符合嗣位法的目的所在。CD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题意主要讲的是国王权力,而不是议会权力。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
A、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B、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C、占领平津后,日军从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企图在三 个月内灭亡中国。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
D、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的部队“七三一部队 ”。并在发动毒气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A背景:①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及社会各阶层要求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合作宣言: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C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②主要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为特色。③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④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3.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在淞沪会战中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在太原会战中,林彪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1938年武汉会战的结束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②由于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抗战初期,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4.敌后抗日斗争
(1)1937年秋中共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抗战取胜的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团结抗战(根本);②中共的主导作用,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方针,是大而弱的中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的成功军事策略。③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与配合。
(3)意义: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国共政权的对峙
1、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原因:大革命的失败教训;时间:1927.8;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陈毅等;意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时间:1927.10;建立者:毛泽东;性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红军长征:
(1)原因: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和结束时间:开始于1934年10,结束于1936年10,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3)长征过程:在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会、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划草地,最后到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4)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前进的巨大的精神动力;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3、遵义会议:
(1)召开时间:1935年初;⑵主要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等军事指挥权。
⑶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专题纵横1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
(1)从领导力量来看,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五四运动是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力量,他们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彻底的斗争。
(2)从运动的规模和群众基础上来看,辛亥革命虽有许多群众参加,但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五四运动的规模是空前的,波及全国一百多个城市,从卷入的阶层来看,工、学、商等都行动起来了,其规模之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3)从结果和影响上来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但被军阀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五四运动则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特别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从此,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例: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之处的有
①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领导者发生了重要变化
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封建的成果更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5、B[解析]本题是要通过与辛亥革命的比较,说明五四运动的特点,③教材中有明确表述,可首先入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是辛亥革命的局限,而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反帝,所以①是正确的;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以②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封建成果巨大,而五四运动在反封建方面,成就不突出,所以④不正确。如能首先判断④不正确,①就成了得出正确答案的关键,可不必再对②③再作判断。
考点7、新民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四)、北伐战争:
1.目的:打到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2.时间:1926年月。 3.由广州国民政府组织。
4.打击对象: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5.在北伐中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6.1927年汉口、九江人民掀起反帝斗争,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7.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⑴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⑵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⑶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也希望与中共合作。
2、过程:⑴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中共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⑵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3.影响: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兴起,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到来。
4、在国民大革命中1925年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二)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1.中共一大
(1)召开背景:①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后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北京、长沙、武汉等地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在国外欧洲和日本也建立了两个共产党组织。②共产国际的帮助;③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内容: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会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李达等13人。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决定党的中心工作为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并成立了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3)历史意义: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方向;使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
(1)内容: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这次大会制订了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制订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影响:是中共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五四运动:
1.原因:⑴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这是根本原因;⑵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索;(3)民族危机的加深;(4)十月革命的影响;(5)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经过:6月初以前五四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其斗争的口号有“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务”、“拒绝和约签字”等。6月初以后,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开始成为运动主力。6月5日上海六七万工人的罢工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由此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
3、初步结果:北洋政府最后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个卖国贼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影响:
⑴五四运动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⑵运动中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