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6198  256206  256212  256216  256222  256224  256228  256234  256236  256242  256248  256252  256254  256258  256264  256266  256272  256276  256278  256282  256284  256288  256290  256292  256293  256294  256296  256297  256298  256300  256302  256306  256308  256312  256314  256318  256324  256326  256332  256336  256338  256342  256348  256354  256356  256362  256366  256368  256374  256378  256384  256392  447090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试题详情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试题详情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试题详情

5、鉴赏

杜甫写过多首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心脏身后寂寞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精神。

诗的联自问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细细体味,诗人之“寻”决非寻常“游玩找寻”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笔之中,为后文抒情打下伏笔。颔联描写神祠内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见,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诗人无心赏玩;叶中黄莺也不过是“空”作娇音,诗人无心倾听。此联环境描写精致,有声有色,追怀先哲的代伤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颈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负、功业凝练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见杜甫的身影;诗人以历了玄宗、肃宗两朝,但功名未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 施展。因此,这一联是寓忧国忧民之精神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诗人渴盼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挺身救国,为天下计。尾联是凭吊之语。泪满襟的英雄,即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长使”二字,读来极富感染力。此联惋惜、慨叹之情抒发的挚诚而淋漓,成为后人引用的名句。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

(4)《石头城》教案

试题详情

4、译诗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去找寻?听说锦官城外有一处古柏茂茂森森。

碧草映照石阶自成一派春色,密叶深处莺空自婉转娇音。

三顾茅屡次询问济世大计,创蜀国辅后主一片耿耿忠心。

出兵伐魏没有取胜身先忘故,长让英雄豪杰热泪满襟。

试题详情

3、学生自读,明确诗的内容

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关于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历来说法纷纭。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

试题详情

2、师生齐诵全诗

试题详情

1、以诗题导入新课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的。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试题详情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3)《蜀相》教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