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生态系统功能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增加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3)设法保证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平衡,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4)根据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科学设计生态系统,实现无废弃物农业,减少环境污染。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控制有害动物的危害。
考点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态系统的三方面功能的比较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碳循环) |
信息传递 |
来源 |
光能 |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利用 |
生物或无机环境 |
形式 |
光能(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物理过程、信息素、植物和动物的异常表现和行为 |
途径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多种途径 |
|
特点 |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具有全球性 |
单向或双向 |
范围 |
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 |
生物圈 |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
联系 |
(1)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
3.种群的数量变化的规律
(1)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①“J”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无限且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
②“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环境资源有限、天敌数量增多等),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维持在K值(环境容纳量)左右。
③K值不是稳定不变的,环境条件改变,K值也可改变,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率达最大值。种群数量并不是稳定于K值,而是呈上下波动趋势。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①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该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②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内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②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③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例如通过诱杀雄性个体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数量。
(2)外部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②人类活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活动、环境污染等。
以上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4.结合当今的低碳经济考查碳循环。
[知识交汇]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图解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1.种群密度的变化、种群增长曲线及实践应用。
3.命题角度:本专题知识的命题有变式考查和联系生产实践两大特点。如种群数量考查,有坐标图形式(如2009年山东第6题),有表格数据形式(如2009年安徽第3题),也有实验对照形式(如2009年江苏第19题)。在考查生态系统功能时,多与当前社会环境问题再联系,以最新的材料为背景,使理论联系并应用于实际生产。。
对201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