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8156  258164  258170  258174  258180  258182  258186  258192  258194  258200  258206  258210  258212  258216  258222  258224  258230  258234  258236  258240  258242  258246  258248  258250  258251  258252  258254  258255  258256  258258  258260  258264  258266  258270  258272  258276  258282  258284  258290  258294  258296  258300  258306  258312  258314  258320  258324  258326  258332  258336  258342  258350  447090 

1.设x是实数,则“x>0”是“|x|>0”的 (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试题详情

(五)推断生僻词语意义的方法

 对有些生僻的词语只好采取推断的方法来理解含义,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1.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 “箧”,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意思为“小箱子”。

 2.借成语推求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理解“严肃地端正而坐”,因为“襟”“衿”相类也。

 3.借互文修辞来推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2007学海五联卷”11题中的“论道陈谟(mó)而已,不宜复烦以剧职” 。“论道”的意思比较清楚,谈论治国的方法;“陈谟”的意思比较含糊。但是,“陈”的意思好理解,陈述、论述,与“论”同义, “道”“谟”也应该同义。果然,“谟”的意思“谋略”。

 4.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字,是做连词“假如”还是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主语“一人”,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主语,由此可以判断“若” 翻译为“假如”。

 5.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如“2007学海五联卷”11题中的“太子课民稼穑”,“课”怎么翻译?与我们上课相关联,是学习,还是教导?逻辑上不通。因为太子既不会学习种地,更不会教人种地,但是太子可以督促人种地,这样理解就完全正确了。

试题详情

(三)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解析]考查某项正误,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就是到那几行去找答案。以B项为例:

 原文:“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分析本段,吕后先是大怒,季布劝后吕后消气,最后罢朝不复议击匈奴事。吕后从未发出过攻击匈奴的命令,所以,B项“吕后收回成命”是错误的。

 所以说,考生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是关键的,然后再筛选整合相关信息,分析综合,最后才能确定答案。

试题详情

(二)人物性格分析方法:

  主要考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前提是根据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读懂文章,准确把握文中涉及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归纳概括某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获取筛选方法,准确把握信息。这样,才能答好题。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试题详情

(二)人物性格分析方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