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x是实数,则“x>0”是“|x|>0”的 (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五)推断生僻词语意义的方法
对有些生僻的词语只好采取推断的方法来理解含义,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1.借字形推求词义。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如 “箧”,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意思为“小箱子”。
2.借成语推求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理解“严肃地端正而坐”,因为“襟”“衿”相类也。
3.借互文修辞来推求词义。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2007学海五联卷”11题中的“论道陈谟(mó)而已,不宜复烦以剧职” 。“论道”的意思比较清楚,谈论治国的方法;“陈谟”的意思比较含糊。但是,“陈”的意思好理解,陈述、论述,与“论”同义, “道”“谟”也应该同义。果然,“谟”的意思“谋略”。
4.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字,是做连词“假如”还是做代词“你”。“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主语“一人”,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主语,由此可以判断“若” 翻译为“假如”。
5.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如“2007学海五联卷”11题中的“太子课民稼穑”,“课”怎么翻译?与我们上课相关联,是学习,还是教导?逻辑上不通。因为太子既不会学习种地,更不会教人种地,但是太子可以督促人种地,这样理解就完全正确了。
(三)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解析]考查某项正误,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也就是到那几行去找答案。以B项为例:
原文:“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分析本段,吕后先是大怒,季布劝后吕后消气,最后罢朝不复议击匈奴事。吕后从未发出过攻击匈奴的命令,所以,B项“吕后收回成命”是错误的。
所以说,考生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是关键的,然后再筛选整合相关信息,分析综合,最后才能确定答案。
(二)人物性格分析方法:
主要考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前提是根据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读懂文章,准确把握文中涉及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归纳概括某一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获取筛选方法,准确把握信息。这样,才能答好题。
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二)人物性格分析方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