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8161  258169  258175  258179  258185  258187  258191  258197  258199  258205  258211  258215  258217  258221  258227  258229  258235  258239  258241  258245  258247  258251  258253  258255  258256  258257  258259  258260  258261  258263  258265  258269  258271  258275  258277  258281  258287  258289  258295  258299  258301  258305  258311  258317  258319  258325  258329  258331  258337  258341  258347  258355  447090 

5.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上珠峰,如图1所示是火炬手从拉萨攀登到珠峰峰顶的线路示意图,由此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起点到终点火炬手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  移大小

B.线路总长度与火炬所走时间之比等于登山者平均速度

C.在计算登山运动的速度时可以把火炬手当成质点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试题详情

4.关于路程和位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路程不为零,其位移也一定不为零

B.几个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它们的位移可能相等

C.几个运动物体通过相同位移时,它们的路程也一定相等

D.以上说均正确

试题详情

3.下列关于时间说法中,表示时刻的是(  )

A.足球比赛中,在第15分钟时进一球 B.NBA篮球赛每小节用时12分钟

C.博尔特百米跑出9.58s的好成绩   D.同学的体育课应增长至45分钟

试题详情

2.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在不同物理情境中,有时能看成质点,有时不能看成质点

B.乒乓球很小,无论乒乓球在空中飞行还是发的弧线球均可看成质点

C.研究奥运会跳水冠军郭晶晶的跳水动作时,能把她看成质点

D.研究一列火车从芜湖长江大桥上通过时可以将火车看成质点

试题详情

1.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考系要选和地面连着的物体   B.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C.因参考系是选择假定不动的物体,所以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

D.行驶的汽车只可选反方向运动的汽车为参考系,而不能选同方向的汽车

试题详情

(五)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查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准备给全班讲讲这个故事。

试题详情

(四)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试题详情

(三)教学过程

 1.由对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介语,引入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疑难字、词、句提出来,同学讨论,明确。

 3.指导诵读

 (l)听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教师介绍“也”“而”在文中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先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的朗读训练,提高对文言虚词“也”、“而”的认识,接着朗读全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

 “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朱子语类》卷三十九载,欧文公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原说是陈述句,改句则陈述中有感叹,有陶醉山水间之意。又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其实是暗示命名的深意,也表达了作者得意的心情,若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上述的意味则消失殆尽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  ;后一层介绍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 ,先用“  ”一词领起,后用“  ”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 ”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  、  、 和  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  ”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  ”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这两层中间用“  ”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  ”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5.教师小结

 第一段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  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试题详情

(二)整体感知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试题详情

  (-)明确目标

 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