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天津理综,5)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答案 C
解析 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加入沉渣,栉毛虫的种类数量下降;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本生态系统中无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
8.下列生态因素均影响红腹锦鸡的产卵量,但不同季节限制红腹锦鸡产卵量的关键因素各不相同。春天是 ,
夏天是 ,冬天是 。 ( )
A.温度过高 B.日照过短 C.食物不足 D.温度过低
答案 CAB
影响生物的因素
[例1](2007年江苏)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答案 A
解析 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在农业害虫中,许多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都有趋光性,褐天牛、星天牛、蔗根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为完全变态昆虫,成虫具有趋光性。
变式训练
分析下列各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
②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③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空气
④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⑤影响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 D.①⑤
答案 C
生物的种间关系
[例2](2007年全国Ⅱ理综,5)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 D
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变式训练
(2008年全国Ⅰ,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 C
解析 甲、乙、丙三者之间可形成一条食物链,由于丙专食乙,所以三者之间为捕食关系,甲、乙和丙还会因生存空间的相同而存在竞争;丙大量的捕食乙,乙会消亡,随之丙也会消亡,最后只剩下甲。
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阳光 B.土壤 C.温度 D.水分
答案 C
解析 考查影响生物垂直分布的因素,在生态系统的垂直方向上,决定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6.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5.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答案 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4.(2008年广东生物,14)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莬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菟丝子和果树的关系是寄生关系,从果树中大量吸收养分和水分,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3. (2009年海淀测试)分析下列各项叙述,选择有关的非生物因素的字母选项,填入下面的括号中。
(1)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2)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3)与大多数鱼类的洄游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的鳞片状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5)影响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E.土壤的理化特征
答案 (1)B (2)A (3)B (4)C (5)A
解析 阳光、温度和水这三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分布起着很大的作用。第(1)、(2)小题都为垂直分布,似乎相同,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不同的。决定山区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的差异决定了山上、山下植物的种类不同;决定水中绿色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的强弱,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量越来越少,就形成了绿藻、褐藻、红藻的分层分布,阳光能够到达的深度极限为海面以下200米,绿色植物在200米以下就难以生存了。第(3)小题鱼类的洄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影响其洄游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第(4)小题,应根据适应性的特征来推理。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供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鳞片状小叶又可以减少水分的过多蒸发,柽柳根叶的结构特点无疑与水分的吸收与散失有直接关系。(5)哺乳动物换毛及鸟类换羽由光周期引起,即光周期变长时换夏毛(羽),光周期变短时换冬毛(羽)。
2.(2008年温州模拟)下列哪一项属于温度的生态效应 ( )
A.仙人掌的叶转化为刺
B.植物群落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发生变化
C.近海分布着蔚然可观的“海底森林”,分层分布着各色海藻
D.三七、人参只有在密林深层中才能生长得好
答案 B
解析 仙人掌的叶转化为刺是为了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以减少水的散失,A选项错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垂直方向上温度差异导致山上、山下的植物种类不同,B选项正确;近海分层分布着各色海藻,主要原因是不同区域的海水中光质成分不同,C选项错误;三七、人参只有在弱光下才能长得好,属于光照的生态效应,D选项错误。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北风吹,雁南飞”,决定这两种生命现象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 )
A.阳光、温度 B.温度、光强
C.日照长度、光质 D.温度、日照长度
答案 D
解析 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和温度,显然“四月桃花开”的限制因素是温度,因为同一地区的光节律相同。鸟类迁移主要由日照长度变化所引起的,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和到达某地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变化、食物的丰缺等都不能解释的。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