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59322  259330  259336  259340  259346  259348  259352  259358  259360  259366  259372  259376  259378  259382  259388  259390  259396  259400  259402  259406  259408  259412  259414  259416  259417  259418  259420  259421  259422  259424  259426  259430  259432  259436  259438  259442  259448  259450  259456  259460  259462  259466  259472  259478  259480  259486  259490  259492  259498  259502  259508  259516  447090 

6.下表说明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可能的关系是                      (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独立生长

答案  C 

解析   该题考查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表的信息可以看出两种生物释放的物质恰好是对方必需的生长因子,所以它们是互利共生的。

试题详情

5.(2009年泰州模拟)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图中实线表示种群密度,虚线表示硅酸盐含量。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的情况,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培养的情况。则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                (   )

A.竞争          B.捕食       C.种内互助        D.共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竞争概念的理解。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为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而发生的斗争称为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使得失败的一方被淘汰。由本题a、b、c三个图中曲线的比较可知,c图中曲线②种群密度迅速下降,有被淘汰的趋势。 

试题详情

4.(2007年宁夏)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态环境是指               (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环境概念的理解。环境一般指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空间的以及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诸多因素,A项只涉及其周围的生物因素,B项只表示出了其周围的非生物因素,所以都不够全面。此外,讨论环境时应有一个“主体”,就是对谁来说的环境,题目的主体是“一只蝗虫”而不是整个蝗虫种群,所以C项答案也不够全面。田野里其他的蝗虫也是直接影响这“一只蝗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其他蝗虫也是这“一只蝗虫”的环境。 

试题详情

3.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四个概念的理解。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等情况。

试题详情

2.如图表示a、b、c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光合速率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能够代表这三种类型植物的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的乔木  ②亚热带雨林的乔木 ③热带雨林的阴生植物 ④温带树林的阴生植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②①③         D.④②① 

答案  D

试题详情

1.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的小麦都不能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于哪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中的氮肥过少 

答案  C

试题详情

5.(2006年广东)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不同(如下表)。 

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
温带草原
北方森林
冻原
分解达95%所需时间(年)
0.5
2
14
100

造成这种分解速率差异的非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光             B.微生物          C.湿度        D.温度

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最快,而冻原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最慢。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取决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而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又取决于非生物因素(温度、湿度等)是否优越。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光是对此影响最弱的因素。

探究生物某一生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课外小组同学发现生长在向光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他们想进一步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于是同学们提出如下三种假设: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请分析后回答: 

(1)你打算探究的假设是                  。(从a、b、c项中选择) 

(2)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3)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                   。 

答案   (1)从a、b、c项中选择一项  (2)取向阳处的蒲公英的直根随机平分为A、B两组,分别在向阳处和荫蔽处种植。另取荫蔽处的蒲公英直根随机平分为C、D两组,分别种植在向阳处和荫蔽处,待直根长出叶片后,观察叶形  (3)(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A、C两组均长出阳生叶,B、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结果:A、B两组均长出阳生叶,C、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结果:A组长出阳生叶,D组长出阴生叶,B、C两组叶形介于阳生叶和阴生叶之间(从上面四种情况中任选一种,但要求与假设相符合) 

解析  (1)选任何一个选项就可以。(3)注意实验结果有三种,实验结果应该和假设保持一致。

变式训练

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 m、500 m和1 000 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的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 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      

答案  (2)10 m、500 m、1 000 m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与10 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500  m和?1 000 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 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JP] 

解析  将海拔为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移栽于10 m处后,应分别与10 m、500 m和1 000 m处的野菊进行对照,才能充分说明问题。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 m处野菊株高与原10 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500 m和1 000 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若野菊株高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根据题意: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则移栽至10 m处的野菊株高比10 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试题详情

4.(2007年宁夏,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目提供的坐标曲线,可知三种生物的取食范围有重叠的部分,可形成竞争关系。

试题详情

3.(2006年全国Ⅰ,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三种生物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呈J型增长,放入水螈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S型。

试题详情

2.(2007年海南生物,13)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答案  C 

解析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产生种间斗争(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