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1856  261864  261870  261874  261880  261882  261886  261892  261894  261900  261906  261910  261912  261916  261922  261924  261930  261934  261936  261940  261942  261946  261948  261950  261951  261952  261954  261955  261956  261958  261960  261964  261966  261970  261972  261976  261982  261984  261990  261994  261996  262000  262006  262012  262014  262020  262024  262026  262032  262036  262042  262050  447090 

13.B  (A项。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是在“削地”之前。B项,错父言“刘氏安矣”。 邓公言“削地以安京师”,故认识同。  C项,“治国建议多被采纳”错。文中有“孝文不听”。D项,“耿耿于怀”无据)

试题详情

12.C  (A项,依据、借乘/通过、凭借;B项,助词/名词;C项,因;D项,动词,以为,认为/介词,替)

试题详情

11.C  (A项,认为……好,称许;B项,开凿;D项,取道、从)

试题详情

14.下列对这篇传记的写作手法和太史公赞语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晃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B.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择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C.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D.太史公赞语中对晁错颇有微辞,主要是批评他专权自用、欲报私仇,认为正是因为晁错执意削藩才酿成七国之乱,而他“反以亡躯”,则是势所必然。

试题详情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B.晁父为保全家族反对儿子削地收郡,邓公从国家利益出发赞同削地收郡。两人立场截然不同,但他们能认识到晁错之策有利于巩固中央皇权,却是相同的。

 C.晁错深得文帝和景帝信任,两代皇帝都重其才识,他提出的治国建议多被采纳;在其他朝臣反对晁错时,景帝总是信任他;但最后终为保全大局而诛杀晁错。

 D.汉景帝在杀了晁错之后,仍对削藩造成七国之乱耿耿于怀;但听了邓公一席话后,明白了诛晁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为自己一时的错误决定懊悔不已。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错所更令三十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 臣窃为不取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试题详情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善错计策      善:使……善,改进。

 B.错乃穿两门南出      穿:越过。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道:路过。

试题详情

15.C(“世人悲叹”的是晁错忠心汉室却惨遭屠戳,而非叹“天下之士噤口”的后果,更非叹他是“愚忠”。)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