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2570  262578  262584  262588  262594  262596  262600  262606  262608  262614  262620  262624  262626  262630  262636  262638  262644  262648  262650  262654  262656  262660  262662  262664  262665  262666  262668  262669  262670  262672  262674  262678  262680  262684  262686  262690  262696  262698  262704  262708  262710  262714  262720  262726  262728  262734  262738  262740  262746  262750  262756  262764  447090 

近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出现经济过热的势头。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开始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专家指出,对于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回答16-17题。

16.上述材料中,中央采取“预防性调控”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规律是客观的,要坚持实事求是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与自觉性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7.中央之所以能够及时捕捉到经济过热的信息,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依赖于主观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生理机能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试题详情

15.自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突如其来的天灾,让人们猝不及防,交通受阻,导致煤电油运全面告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几乎瘫痪。这说明             (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

③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④要重视局部,使政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14.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一事实说明:    (  )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④事物总是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C.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试题详情

12.下列说法中符合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派生物 

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③④⑥

试题详情

11.漫画《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中的观点(  )

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③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④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试题详情

10.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中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正确的     

B.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正确的

C.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错误的 

D.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正确的

试题详情

9.如今,“大虾”、“网虫”、“伊妹儿”等新名词频频出现在男女老少口中。这些新名词迅速普及的原因从哲学上看归根到底是由于(  )

A.思维方式的变化       B.意识反映的变化

C.人脑作用的变化       D.客观存在的变化

试题详情

8. 读漫画“宝宝快跳!”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父母的要求是(  )

A.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B.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C.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                         

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

试题详情

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届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     (  )

A.世界观人生观影响    B. 立场影响

C.思维方法影响      D. 实践深度、广度的制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