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001年2月,一只背上长着“人耳”的老鼠在北京展览馆与观众见面,这只老鼠其实是一只切去脾脏的老鼠。它背上的“人耳”是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聚羟基乙酸作为模型支架用物理方法增植成的,增植的“人耳鼠”的生物工程技术是 ( )
A.细胞和组织培养 B.细胞融合
C.动物胚胎移植 D.细胞核移植
45.果蝇产生眼色素B和D的反应如下底物A在酶X作用下变成色素B;底物C在酶Y作用下变成色素D;野生型(显性纯合)有2种色素呈红褐眼,缺B为鲜红眼,缺D为褐眼,缺B和D为白眼。现将一纯合白眼果蝇与一野生型果蝇杂交,问子一代中酶存在的情况及性状分别是 ( )
A.只有一种酶X鲜红眼 B.只有一种酶Y,褐眼
C.酶X和酶Y均有,红褐眼 D.酶X和酶Y都没有,白眼
44.下列有关生物工程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脱毒苗,获得具有抗病毒的新品种
B.动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C.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白菜-甘蓝”,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重要用途之一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43.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四种说法,请你判断 ( )
①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②基因型为AaB的绵羊可能产生aY的精子
③高茎豌豆(Dd)产生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D:d=1:1
④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A.有一种说法都对 B.有二种说法对
C.有三种说法对 D.有四种说法对
42.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制型艾滋病疫苗,是把艾滋病病毒的核酸的几个重要片段逆转录后插入天花病毒DNA中,形成重组病毒疫苗。该疫苗具有复制能力,可以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使人产生较强的免疫能力。该疫苗研制过程中 ( )
A.运用了RNA病毒容易突变的能力
B.运用了基因工程手段,使用质粒作为运载体
C.通常需要利用动物的细胞培养技术
D.该重组病毒的形成说明艾滋病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41.下列有关植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A、C、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
B.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C.一个用15N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两次后,所得的后代DNA分子中含15N和14N的脱氧核苷酸单链数之比为l:3
D.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如线粒体)的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40.雕鹗(鹰类)的下列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其中一对基因(设为A、a)具有某种纯合致死效应。现有一绿色有纹雕鹗与一黄色无纹雕鹗交配,Fl为绿色无纹和黄色无纹,比例为1:l。当F1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自由交配时,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雕鹗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绿色、无纹
B.Fl的绿色无纹雕鹗彼此自由交配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AABB、AABb、AAbb,占其后代的比例为1/4
C.F1中的黄色无纹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黄色无纹:黄色有纹=1:1。
D.现有一黄色无纹雕鹗与一绿色有纹雕鹗作亲本交配,子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l:1,该双亲的交配属于测交类型
39.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雌雄比例=l:l,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
A.25% B.32% C.50% D.64%
38.下表为几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及切割位点,下图所示,抗原基因用EcoRⅠ和A1uⅠ酶切,载体质粒上有EcoRⅠ、SmaⅠ、PstⅠ酶的识别位点,但只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再通过DNA连接酶形成重组质粒T。若再用EcoRⅠ和SmaⅠ酶切重组质粒T,将可得到DNA片段的种类数是 ( )
限制酶 |
AluⅠ |
EcoRⅠ |
PstⅠ |
SmaⅠ |
识别序列和 切割位点 |
AG↓CT TC↑GA |
G↓AATTC CTTAA↑G |
CTGCA↓G G↑ACGTC |
CCC↓GGG GGG↑CCC |
A.l B.2 C.3 D.4
37.下列关于甲、乙、丙三个与DNA分子有关的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甲图DNA放在含15N培养液中复制2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丙图中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③不相同
B.甲图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导致基因突变,限制性内切酶可作用于①部位,解旋酶作用于③部位
C.丙图中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甲图中(A+C)/(T+G)比例表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D.形成丙图③的过程可发生在拟核中,小麦叶片细胞中能进行乙图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