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3026  263034  263040  263044  263050  263052  263056  263062  263064  263070  263076  263080  263082  263086  263092  263094  263100  263104  263106  263110  263112  263116  263118  263120  263121  263122  263124  263125  263126  263128  263130  263134  263136  263140  263142  263146  263152  263154  263160  263164  263166  263170  263176  263182  263184  263190  263194  263196  263202  263206  263212  263220  447090 

12、(1) 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 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试题详情

11、(1)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

(2)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试题详情

10.C(“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的说法不当,“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意思是说这1240人服军役到只到自身,不再让他们的子女因他而服军役)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黜,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清军御史李立在匈补军户时为政暴虐,府同知张徽秉承李立的心思,动辄用酷刑压制平民改配军籍。况钟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只役及本人的一千二百四十人。苏州府属县拖欠的赋税共四年未收齐,总计七百六十余万石。况钟请求适当改为征钞,被户部部议时否决,但从此后颇有所蠲免和减征。况钟又曾上言:“近来奉诏召募百姓租种官民荒田,官田按照民田科征,没有人种的田地则免除赋税额。昆山等县百姓因为死亡、迁徙、从军而除掉户籍的,减去赋税。其他官田被海水淹没的,赋税额却依然存在,应当都按照诏书的规定办理。臣所管辖的七县,税粮税轻重不均。…… 请求敕令有关机构处理。”宣宗都予以批准。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皇上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况钟死后李从智、朱胜相继为苏州知府,也都是奉敕书行事,但是敕书中信用倚靠的程度都赶不上况钟了。

试题详情

9.C(①写他“有谋略”,④写他“措施具体”,⑤写他“用人不疑”) 

试题详情

8. D(应为“丧事”)

试题详情

7.C.支持者最多具代表性文中无根据。

试题详情

6.D.这些景象与太平盛世相违背。

试题详情

5.B.AC属于考证的内容,不属于用意,D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用意。

试题详情

4、B(本题以定位选择填充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特定语境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应如何评说历史”,基本观点是要借评说历史“产生积极的意义”,就应“聚焦历史的重点”。解题的关键在于联系中心和上下文,扣住“特别是”“故只能”这样表强调和因果关联的词语,从语流和语意的衔接上辨析思考)

试题详情

3、C(A“防止此类事件的不再发生”,不合逻辑,据句意,应该是“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

B.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 D语序不当,“部分西方”中“部分”和“西方”位置应对调,“形成”的宾语应该是“巨大声势”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