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3046  263054  263060  263064  263070  263072  263076  263082  263084  263090  263096  263100  263102  263106  263112  263114  263120  263124  263126  263130  263132  263136  263138  263140  263141  263142  263144  263145  263146  263148  263150  263154  263156  263160  263162  263166  263172  263174  263180  263184  263186  263190  263196  263202  263204  263210  263214  263216  263222  263226  263232  263240  447090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试题详情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试题详情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

试题详情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试题详情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试题详情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试题详情

3、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

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试题详情

2、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