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4、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什么(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 )。
A、反复循环的 B、单向运动的 C、逐级递减的 D、逐级递增的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1、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染色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2.如何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答:(1)区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的,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约80%-90%的能量。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只有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太阳能),能量流动才能持续下去。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地进行着,物质是循环的。
(2)联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的进行而进行。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分解等过程。物质就像能量的载体。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典例题
例题1 (2003年上海卷)下面是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30-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①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
-→ -→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_____________。若生产者有5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__________kg。
(2)图30-2表示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各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械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找寻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
①此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种类有 。两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种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除去全部海星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生物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___ ______成为优势种,而石鳖和石械数量大为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例2(2001年广东卷)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30-3,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巩固练习
区 别 |
|
能量流动 |
物质循环 |
形式 |
|
|
|
范围 |
|
|
|
特点 |
|
|
|
联 系 |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生物群落中都是以
为流动渠道。 |
疑难点拨
1.如何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答: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中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单质,也不是化合物;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那就是反复出现、循环利用的。而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
概念:指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 与 之间形成的 运动。
特点:具有 性;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
无机环境: ;
存在形式
生物群落: 。
碳循环 循环形式: ;
( 作用 )
循环途径:
( 作用 )
温室效应:原因:大量 的燃烧,使得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
影响: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构成威胁。
27、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时燃烧,得到CO、CO2和水蒸气的总质量为27.6g。将上述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浓硫酸增重10.8g,若将上述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则碱石灰增加的质量是多少?
26、完全燃烧0.2mol某烷烃,将生成的气体缓缓通过盛有0.5L2mol/L的NaOH溶液中(假设吸收完全),生成的Na2CO3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求该烃的分子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