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中有很多语句描写声音,试任找一句进行分析。
4.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人与大麦地人似乎有联系,似乎又没有联系”?
白 栅 栏(节选)
曹文轩
当她站在讲台上,微微羞涩地朝我们笑时,我才知道,她现在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一年级小学生最难管教,一个个都是不安分的猴子,坐没坐样,站没站相,凳子没有被屁股焐热,就刺闹闹地难受。这时,就会做些小动作。记得小时候做作文,做到心中油然升起一股痛改前非的情感时,每每总要来这么一句:“我以后一定不做小动作。”其他孩子几乎也是千篇一律地有这么一句。这次的作文里有这么一句,下一次的作文里依然还会有这么一句,可见小动作是那个年纪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只有那么十分钟的安静,就开始捏鼻头,扭身体,抓耳挠腮,像是满屋里蚊蚋横行。要不就交头接耳,或在桌肚里玩玻璃球和从家中箱底里盗出的铜板。老师说些什么,干脆全没听见。小时还尤其善于流鼻涕,一走神,那鼻涕就双双“过河”了。不知是谁“嗤”的一声,于是大家都忽然想起了鼻涕,教室里便“飒飒”有声,像夜风掠过林梢。这时再抬头看,讲台上的老师正把目光从眼镜上方射出来,狠狠的。我们屏住呼吸,把眼睛瞪得灯盏一般,意思是说:我们在听呢!过一会儿,教室里就又开始动作起来,起先声音如蚕食桑叶,最后就如同雨滴纷纷打在芭蕉叶上,盛时,教室里“轰轰嗡嗡”,像远处传来的山洪声。
谁也不愿教一年级。
她来了,并且还微笑。过去的几个老师大概都不会笑,因为我们就没瞧见他们笑过。她头上戴着栀子花,不一会儿,教室里就飘起淡雅的清香。我们没有做小动作,以后一直也没有做。几十双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她。看她的眼睛,看她说话时弯曲的嘴形,看她捏着粉笔的手--她用三根手指捏粉笔,无名指和小拇指像兰花的花瓣儿开着。我们只看见她,却听不见她的声音--不,听见她的声音了,仅仅是声音而已,但不知她说了些什么。
当时,我们傻乎乎的样子一定非常可笑。
而且,我们竟然没有鼻涕了。其实鼻涕还是有的,只是不愿让她看见,用劲把它憋住罢了。
只要她一进教室,教室就像秋天的池塘那么安静。
可是期中考试,我们考得糟不可言,及格的才四五个人。父亲把她找了去,态度和蔼地问了情况。晚上,隔着那道白色的栅栏,我听见她在宿舍里哭了。
她再进教室时,不笑了。她从前排第一个孩子问起:“为什么没有考好?”
那孩子叫大国。他只顾看着她的眼睛,却不回答。
“问你哪!为什么没有考好?”她生气了。她生起气来时,我们就会觉得她更好看。
大国结结巴巴:“我……我上课看你……”
“看我?看我什么?”
“看你眼睛了!”
她想笑,但却用洁白的牙齿咬住了嘴唇。她挨个问下去,回答如出一辙:“我看你的眼睛了!”
当我低着头也这么回答时,我听见了她急促的喘气声。过了一会儿,她骂了一句:“你们是群坏蛋!我不教你们了!”我们抬起头来时,她已经跑出了教室。
我们坐在那里半天没动,心里感到非常害臊和难过,一个个像罪犯似的耷拉着脑袋。我们来到她的房间门口,靠着墙壁,一个挨一个地站着往她的门口挤。被挤到门口的,转身又挤进来,实在挤不进来的,就跑到队伍的尾巴上再拼命往门口挤。有几个女孩把耳朵贴到门上听,然后小声说:“她哭了。”于是一个传一个,像传口令似的传下去,“她哭了。”“她哭了。”“她哭了。”……
门打开了,她走了出来。我们赶紧像一群小耗子闪到一边。
她轻声问:“以后上课,你们还看我的眼睛吗?”
我们全体立直了身子,几乎同时像呼口号一样:“不--看--了--!”
(选自《天际游丝·曹文轩精选集》)
柔情似水
曹文轩小说中的女子大多是清纯、灵动、柔韧、宁静的,小说中的女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美丽、温柔、善良的女子,以至于那群小学生因为喜欢老师的美丽而无法专心致志听课。作家说: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微妙、蒙眬、扑朔迷离的感觉。本文正是把那种无法用话语表达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领略到一个稚拙、清纯、金泽闪闪、充满花朵气息的童年时代。小说的文字是美丽的,故事是感人的,细节是温馨的,让每一个读者穿越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感受曹文轩纯美小说的魅力。
且读且思
3.说说“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个句子的含义。
2.葵花几乎天天要跑到大河边的原因是什么?
1.选文开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渲染环境?
1、C 依据反应热的概念,表示按照方程式系数的物质的量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mol-1,该方程式表示:1mol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一氧化碳气体和1mol氢气,并吸收131.3kJ的热量。特别要指明水的状态。 2、D 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意义是:燃烧1g的甲烷放出55.625kJ的热量,应该换算成燃烧1mol甲烷放出的热量为890kJ。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1其他系数与热量相对应的方程式均正确。 3、D 由题可知:,因为苯的能量比环己二烯能量低,故苯比环己二烯稳定,故C错;环己二烯加氢是放热过程,A错;苯加氢到环己烷由上图可知是放热过程,B错。 4、A X、Y获得两个电子就达到稳定结构,故它们属于VIA族,由于X得到电子放出的热量多,故X形成的离子更稳定,即X的非金属性比Y强;Z、W失去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属于IA族,W失去电子吸收的能量多,则W比Z难失电子,故金属性Z大于W。形成离子化合物最可能是金属性强的与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化合,即Z2X。 5、C 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中两式仅生成物中水的状态不同,由于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热多,所以Q1>Q2;B中两式仅硫的状态不同,由于固态硫变成气态硫要吸收热量,所以Q1>Q2;C中固态碳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放出的热量Q2应大于不完全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放出的热量Q1;D中二式各物质的量不同,有Q1=2Q2的关系,故本题的答案应为C。 6、C 在100gC中有 变为CO,有 变为CO2,故与C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就是CO继续燃烧放出的热量,依据热化学方程式,知损失的热量为 。 7、D 因为稀醋酸是弱电解质,在电离时吸热,浓H2SO4溶于水时放热。故中和时放出的热量Q(H2SO4)>Q(HNO3)>Q(HAc),又因放热反应中,△H为负值,即△H=-Q,故△H2<△H3<△H1。 8、AC A错。在放热反应中有一些需加热以提供必需的能量来引发反应,如煤的燃烧。C错在有些吸热反应并不需要加热,如Ba(OH)2晶体与NH4Cl的反应,HAc的电离等吸热过程,均不需要加热。 9、AD A项中的10NA个电子转移即有1molC2H2燃烧,所以放出的热量为1300kJ,D项中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即有2mol CO2 生成,故放出1300kJ的热量。 10、CD NaOH与CO2反应可生成Na2CO3,也可以生成NaHCO3,若生成Na2CO3,则n(NaOH)=0.4mol。 所以此时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5Q热量,若反应产物为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则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10Q之间。 11.CD 此类题可举例证明。 A、煤的燃烧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但,煤燃烧放热。 B、也可用A的例子说明。 C、当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 12、 解析: 由盖斯定律,要得到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关系,可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即可。设反应的热效应为△H3,则△H3=△H1-△H2=-395.41kJ/mol+393.51kJ/mol=-1.90kJ/mol。 即C(金刚石、S)=C(石墨、s);△H=-1.90kJ/mol。 可见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出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更低,比金刚石稳定。 由十字交叉法:
可得二者物质的量比。 答案: C(金刚石、s)=C(石墨、s);△H=-1.90kJ/mol;石墨; 13、 解析: 1molB2H6(g)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649.5kJ÷0.3=2165kJ。因此热化学方程式为:B2H6(g)+3O2=B2H3(s)+3H2O(l);△H=-2165kJ·mol-1。若反应生成的3mol H2O(l)全部转化为气态水,则需吸收热量44kJ·mol-1×3mol=132kJ,则0.5mol B2H6(g)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 答案: B2H6(g)+3O2(g)=B2H3(s)+3H2O(l);△H=-2165kJmol-1 ;1016.5 14、 解析: Mg与盐酸反应放热,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烧杯中含有Ca(OH)2析出。当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放热。 答案: (1)①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②镁片逐渐溶解; ③烧杯中析出晶体 (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析出Ca(OH)2晶体 (3)Mg+2H+=Mg2++H2↑ (4)小于 15、 解析: ⑴由溶解热的定义:一定温度及压力下(通常为298K和101kPa),一定量的溶质溶解于某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溶质的量为1mol时为摩尔溶解热,中学把溶解热理解为摩尔溶解热。因此,可计算如下: CuSO4·5H2O(s)=CuSO4(aq)+5H2O(l);△H 250g Q a g Q1 所以 ⑵ag胆矾失水后溶于水中放出Q2kJ热量 CuSO4·5H2O-CuSO4 250g 160g a g CuSO4(s)=CuSO4(ag);△H′ 160g Q′ Q2 所以 ⑶ 设CuSO4·5H2O分解为CuSO4和5H2O的热效应为△H。 根据⑴可知:①CuSO4·5H2O(s)= CuSO4(aq)+5H2O(l); △H 1 =+250Q1 /a kJ·mol-1 根据⑵可知:②CuSO4(s)= CuSO4(ag);△H 2 =-250Q2/a kJ·mol-1 ①-②得: CuSO4·5H2O(s)=CuSO4(s)+5H2O(l);△H =△H 1-△H 2 ∴△H =△H 1-△H 2= 故此过程为吸热热反应。 答案: (1)250Q1/a 吸热 (2)250Q2/a 放热 (3)吸热 250(Q1+Q2)/a 16、 天然气;增大;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产生有毒的CO;丁烷遇冷凝结为液体,使管道流通不畅。 17、 解析: H2的燃烧热应以燃烧1mol H2为标准,当H2完全燃烧生成2.00mol H2O时,需燃烧2.00 mol H2。故H2的燃烧热为 。中和热以生成1mol H2O为标准,而1.00 mol/L H2SO4溶液与2.00L 1.00mol/LNaOH溶液反应生成2 mol H2O,故该反应的中和热为 。书写表示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体现燃烧热与中和热的研究标准。 答案: (1)285.8kJ/mol ;△H=-285.8kJ/mol (2)57.3kJ/mol ;△H=-57.3kJ/mol
1、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H =+131.3kJ/mol表示( ) 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2、已知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55.625kJ·g-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CH4(g)+2O2(g)=CO2(g)+2H2O(l);△H =-890kJ/mol B. CH4(g)+O2(g)=CO2(g)+H2O(l);△H =-445kJ/mol C. D.CH4(g)+2O2(g)=CO2(g)+2H2O(l);△H=-55.625kJ/mol 3、在烃分子中去掉2个氢原子形成一个双键是吸热反应,大约需117kJ/mol-125KJ/mol的热量,但1,3-环己二烯失去2个氢原子变成苯是放热反应,△H =-23.4kJ/mol,以上事实表明( ) A.1,3-环己二烯加氢是吸热反应 B.苯加氢生成环己烷是吸热反应 C.1,3-环己二烯比苯稳定 D.苯比1,3-环己二烯稳定 4、X、Y二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获得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层结构时,X放出的热量大于Y放出的热量;Z、W两元素的原子,当它们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时,吸收能量W大于Z。则X、Y和Z、W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离子化合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 A.Z2X B.Z2Y C.W2X D.W2Y 5、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Q2>Q1的是( ) A.2H2(g)+O2(g)=2H2O(l);△H=-Q1 2H2(g)+O2(g)=2H2O(g);△H=-Q2 B.S(g)+O2(g)=SO2(g);△H=-Q1 S(s)+O2(g)=SO2(g);△H=-Q2 C. C(s)+O2(g)=CO2(g);△H=-Q2 D.H2(g)+Cl2(g)=2HCl(g);△H=-Q1 6、100gC不完全燃烧所得产物中,CO所占体积为1/3,CO2为2/3,且: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为( ) A.39.292kJ B.3274.3kJ C.784.92kJ D.2489.44kJ 7、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l);△H=-57.3kJ/mol,向1L0.5mol·L-1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②浓H2SO4;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H1、△H2、△H3的关系正确的是( ) A.△H1>△H2>△H3 B.△H1<△H3<△H2 C.△H1=△H3>△H2 D.△H1>△H3>△H2 8、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放热的反应发生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一般地说,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质多少有关 9、以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O2=2CO2(g)+H2O(l);△H=-1300kJ/mo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的能量 B.有N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C.有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D.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10、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则无水乙醇的燃烧热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 ) A.10Q B.10Q-5Q C.大于10Q D.小于5Q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条件下一定能发生反应 C.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决定了放热还是吸热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反应 12、1840年盖斯根据一系列实验事实得出规律,他指出:“若是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步反应的反应热总和与这个反应一次发生时的反应热相同。”这是在各反应于相同条件下完成时的有关反应热的重要规律,称为盖斯定律。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金刚石、s)+O2(g)=CO2(g);△H=-395.41kJ/mol,C(石墨、s)+O2(g)=CO2(g);△H=-393.51kJ/mol,则金刚石转化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____________。若取金刚石和石墨混合晶体共1mol 在O2中完全燃烧,产生热量为QkJ,则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用含Q的代数式表示)。 13、0.3mol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分子式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的热量,则其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又已知H2O(l)=H2O(g);△H=44kJ·mol-1,则11.2L标准状况下的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kJ。 14、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时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由实验推知,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15、称取等质量为(ag)胆矾两份。把一份溶于bg水中,测知其溶解时吸收Q1kJ热量;把另一份脱水后溶于bg水中,测得其溶解时放热Q2kJ。 (1)胆矾的溶解热为______kJ·mol-1,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无水硫酸铜的溶解热为______kJ·mol-1,是______过程。 (3)从以上数据可知,胆矾脱水是______过程,1mol胆矾脱水需______kJ·mol-1热量。 16、目前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管道煤气,使用天然气作为居用燃料对环境更为有利。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和少量烃类,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它们的燃烧反应如下: 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判断:燃烧相同体积的管道煤气和天然气,消耗空气体积较大的是_________。因此燃烧管道煤气的灶具如需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进风口(填增大或减小),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管道煤气中含有的烃类,除甲烷外,还有少量乙烷、丁烷等,它们的某些性质见下表:
试根据以上某个关键数据解释冬天严寒的季节有时管道煤气火焰很小,并且呈断续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101kPa时,H2在1.00molO2中完全燃烧生成2.00mol液态H2O。 (1)放出571.6kJ的热量,H2的燃烧热为________,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1.00L 1.00mol/L H2SO4溶液与2.00L 1.00mol/L 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kJ的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___________,表示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3、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领会,在教学上予以调整,更好的适应学生认知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向老师发问,并从本节所学知识做更深入思考,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1、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的是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用的化学,需要的是有趣的化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每个人都离不开化学。但这种化学不应该是远离生活实际的化学,而应该是与每个人的需要有关,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化学。
(二)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化学教学活动,教材《溶液的酸碱度》内容共一课时。本节需45分钟完成。
实验小组每两人一组,前后桌每四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六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你已经知道什么?
师:食醋、酸奶和某些水果有酸味;某些食物放久了会发酸。那么,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生:“橘子!”、“山楂!”、“醋!”、“柠檬!”……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是酸的?
生:尝的!
师: 在实验室中,是不允许品尝化学试剂的味道的。我们如何确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有的同学提出可以用石蕊或酚酞。
师:你怎么知道可以用石蕊或酚酞来指示酸碱?
生:我们曾经学过紫色石蕊遇碳酸变红,无色酚酞遇氨水变红,它们遇到酸或碱是否可以有不同的颜色变化呢?
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验证。
[说明: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把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进行有意义学习。]
学生设计实验:用已知酸碱性的稀盐酸、稀醋酸、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分别与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反应,发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遇到酸或碱的溶液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
师:我们把像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这样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在实验室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迫不急待地开始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自己准备的各种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师追问:柠檬汁比橘子汁酸很多,是否也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来比较柠檬汁和橘子汁哪一个更酸?
第二板块:联想与启示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有的猜想既然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碱性明显不同的物质,那应该也可以利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物质的酸性强弱或碱性强弱吧?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实验,同学们纷纷发现酸性明显不同的橘子汁和柠檬汁却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相同;另有同学发现碱性明显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纯碱溶液、肥皂水等也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相同,与学生的猜想形成反差。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适时指出:石蕊和酚酞这样单一的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却很难指示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有的学生提出:如何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说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要把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第一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联想、多讨论、多质疑,有针对性的地展开讨论,引发他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有的同学谈到可以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的同学说可以用pH计测定……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采取分组讨论,包括猜想、设计实验、结论等,学生们进行现场互问互答,根据所做猜想假设及讨论结果,由学生探究实验-利用pH试纸探究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学生利用pH试纸测定了已知酸碱性强弱不同的几种溶液的pH值,发现酸性物质pH小于7,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物质pH大于7,碱性越强,pH越大;而像水这样的中性物质pH等于7。
[说明:在教学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体验了成功,展现了自我,而且对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关注自我、关心社会、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板块: 活动与探究
这时学生纷纷议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溶液,哪些酸性强?哪些碱性强?学生们忍不住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开始用PH试纸测定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食醋、肥皂水、矿泉水、鲜牛奶、面碱、洗发剂、护发剂、西红柿、黄瓜、山楂、苹果、柠檬……
同学们不时发出惊奇的声音,甚至有同学测定了自己的唾液的pH值,同学们在充分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说明: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体会到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化学给了人类以认识世界的火眼金睛,化学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
第四板块: 交流与讨论
我们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用吗?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从喧闹中安静下来,静静地思考。有学生回答:我知道医院里有时测定某些体液的pH,能知道人是否健康。接着有同学说:可以测定洗发液的pH,选择适宜的洗发液。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雕塑图片, 健康人体液的pH表,胃酸过多病人的X光透视片,生活中一些食物的pH表,观看几种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表及相关图片……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想,了解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产和科研非常重要。
[说明: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第五板块:归纳与整理
由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发现哪些新的问题,希望获取哪些新的知识。最后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
[说明: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学习愿望,使学习更具连续性。]
第六板块:布置作业
1、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将你的各种假设以及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害盐酸变红现象的各种假设
你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你能按照课本P49活动与探究的说明,自制几种指示剂吗?试一试!
2、测定一段时间内本地雨水的pH,绘制时间-pH关系图,讨论本地区出现酸雨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
[说明:通过课后实践,对学生课内外整个学习过程的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实现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