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3822  263830  263836  263840  263846  263848  263852  263858  263860  263866  263872  263876  263878  263882  263888  263890  263896  263900  263902  263906  263908  263912  263914  263916  263917  263918  263920  263921  263922  263924  263926  263930  263932  263936  263938  263942  263948  263950  263956  263960  263962  263966  263972  263978  263980  263986  263990  263992  263998  264002  264008  264016  447090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汉书》是班固修撰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又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C.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艺术结构类似于《红楼梦》,它与其后创作的《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麦克白》被称为“四大悲剧”。

试题详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专家指出,如何使用公民的不良信用记录,应当进行立法听证,由人大制定法律来规范,不能由银行单方面说了算。

B.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着热爱之情的老人形象,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

C.七百余张史料图片讲述了建国门地区六十年的变迁,让观众追寻和领略了建国门地区的发展足迹和伟大祖国的今昔巨变。

D.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切实地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试题详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一个团队中,大家只要认准共同的奋斗目标,上下一心,各行其是,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功。

B.那天在商场,遇到了一位当年和我在同一个村插队的老同学,我俩一见如故,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

c.传统的家长会、上门家访,能被“电话家访”“网上家访”取代吗?中小学教师、家长和专家对此莫衷一是

D.走私贩毒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黑洞”,陈家兄弟却深陷其中,义无反顾,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试题详情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       

②勘探队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不定,为祖国的勘探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③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        的轨迹。

A.释怀     形迹     嬗变     B.释怀   行迹    蜕变

C.忘怀     形迹    蜕变     D.忘怀   行迹    嬗变

试题详情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誉写     如梗在喉     (nuò)大     插科打(hù)

B.膏腴     既往不咎     (pǐ)好     泾(jīng)渭分明

C.砥砺     唇枪舌箭     (zhá)记     镇(qì)而不舍

D.诡今     山清水秀     (Piāo)窃    所向披(mí)

试题详情

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倒愿意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请谈谈你对“油和米”这一问题的认识。

试题详情

3.第六段中“类似的故事太多了,不妨讲一段新鲜的传闻”一句有什么作用?

试题详情

2.作者叙写关于自己的“油和米”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试题详情

1.本文开篇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试题详情

4.你是怎样看待人的“良知”的?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油 和 米

查一路

“you and me”,让我们回味起刘欢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嘹亮的歌声,感到十分惬意。倘若把“油和米”放到厨房里,就变成了生活的担子,沉甸甸的。

“油和米”几个字,将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质量,直观地摆在人们面前。

我父亲在世时,一直担心我的“油和米”问题。十岁以前,我的工作是不遗余力地往邻家的屋顶上扔石子,兼用一块小木板盖周围人家的烟囱。鉴于我如此没出息,父亲认为我成年之后生活将发生困难。我原以为这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孰料,父亲临终前,把我两个姐姐叫到跟前,对她们说:“我一直担心你弟弟长大后‘油和米’的问题,他当农民,米可以自己生产,油盐钱呢,你们每月能不能提供一点?”我两个姐姐竟然含泪答应。可以想象,这使我受到极大伤害。我父亲关心的“油”,当然不是指“石油价格”;他老人家再有预见性,也预测不到三十年后的油价会高涨。他的所指,是食用油。

如今,我已是食有鱼、居有楼、行有车(出租车)啦,这样说,并不是我在父亲的预言面前沾沾自喜,说自己多有出息。于心何忍?毕竟当年父亲为我的“油和米”死不瞑目。我只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物质文明在进步,让我这种人也能够把“油和米”当作形而下的问题,不再去考虑。

类似的故事太多了,不妨讲一段新鲜的传闻。江南山高林密,附近山区有个村子,曾经闭塞、贫困,不但“油和米”是大问题,甚至村民们不知道哪一天是春节。年关将近,村里每天选派一人到山外听鞭炮声,鞭炮震响的那一天,就被当作春节到了。而如今,这个村子已通了互联网。

不过,在经济大潮的波峰浪谷里,“油和米”的问题也会时时跳出来,骚扰贫民。在肉价高涨的日子里,我所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肉案后面一位黑黑的大嫂,操刀向行人大呼:“我肉好!我肉好!我是黑猪!”吆喝声逐浪走高,问津者仍寥寥无几。

讨论“油和米”,总有一群人会发笑,这实在是个穷人的问题。没有“油和米”的是穷人;即便大呼我有“油和米”啦,他仍然是穷人。富人耸耸肩、撇撇嘴,对此表态是:“何不食肉嘛?”去年上半年,我给一群大学生上《会展文案》课程,有个奢侈品博览会的案例,其中提到“中国四千富豪,两天出手两个亿”。话音未落,教室里一片骚乱,大学生捶翻了桌子。他们连学费也交不起,为啥另一群人又是跑车又是私人飞机的?此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避而不谈。类似的博览会和数据,比花花绿绿的经济学原理来得直观,他们比我当年

听到父亲的遗嘱更受伤。在现代社会,毕竟没有几个人满足于“油和米”的温饱了。

而我倒愿意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在一个竞争社会,一不努力,一不小心,就会不知不觉沦为穷人。传统意义上的“油和米”解决了,新一轮的“油和米”又将成为问题。现代社会,没有一劳永逸的得与失。

(选自《杂文选刊》2009年04月下)

心灵花开

作者巧借歌曲名称引出本文要谈论的“油和米”问题,开篇自然、顺畅。文章结构紧凑、叙议结合较好。作者洞察社会,体验生活的能力较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油和米”问题,细细读来,不无道理。更为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仅仅摆问题,消极地发牢骚的浅层,而是从积极的方面看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这一对待问题的思维心态也很值得大家学习。

且读且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