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
会徽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山东文化传统特色的特征元素:其中的几何形构成元素来源于山东济南出土的战国时期“错绿松石铜豆”上的“几何勾连雷”纹饰。色彩将山东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颜色与奥林匹克五环色彩融合为一体。构图文字应用了中、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会徽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表现手法轻松、活泼、现代,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又表现出现代山东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新形象。
(1) 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设计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8分)
(2)十一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宣传口号:抓住承办全运会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宾……
根据文化的力量,分析说明上述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为十一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8分)
26.材料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把人们带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能成为毁坏社会文明和腐蚀青少年心灵的鸦片。从“艳照门”事件、“百度竞价排名”风波到“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第一案”,互联网的暴力和低俗倾向再次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关注。整治互联网,遏制网上低俗之风蔓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6月19日 新华网载文指出,自 2009年1月5日 国务院七部委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以来,行动深入推进,阶段性成效明显:先后曝光了十批低俗网站,关闭了5000多家非法网站。但目前整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网站更多源于利益驱动,致使低俗信息屡禁不止。下一步,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
材料二:据2009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我国网民数达到3.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占总体网民的51.8%。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国务院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合理性。(8分)
25.置身于文化生活的海洋,邂逅传统与时尚,品味经典与流行,享受文化大餐。我们需要
①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②避免不同文化相互冲击
③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④增强抵御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4. 被誉为“媒体奥林匹克”的世界媒体峰会 2009年10月9日 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媒体要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以下关于世界媒体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充当统治阶级的喉舌是媒体的唯一使命
B.媒体企业应该只讲社会效益,不要追求经济效益
C.媒体都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D.媒体应该如实地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担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
23.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与爱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全体中国人民都是爱社会主义的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统一的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B.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C.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D.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21.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20.“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表明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与时俱进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腰鼓等,都是在汉代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③中华文化举世无双 ④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