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1585  271593  271599  271603  271609  271611  271615  271621  271623  271629  271635  271639  271641  271645  271651  271653  271659  271663  271665  271669  271671  271675  271677  271679  271680  271681  271683  271684  271685  271687  271689  271693  271695  271699  271701  271705  271711  271713  271719  271723  271725  271729  271735  271741  271743  271749  271753  271755  271761  271765  271771  271779  447090 

11、《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牛耕开始使用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试题详情

10、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后,探究小组的同学们写了一些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轨迹》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利弊得失浅谈》

C.《试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   D.《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试题详情

9、如右图所示,这一封建王朝

A.实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C.中央集权与地方政权互不干涉

D.处在分裂割据之中  

试题详情

8、苏州博物馆有两种《百家姓》古籍,姓氏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刻本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刻本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宗法制度的强化   C.姓氏文化的丰富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试题详情

7、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试题详情

6、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胜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试题详情

5、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了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秦、唐、明      C. 秦、元、清   D. 汉、宋、明

试题详情

4、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6-5世纪中国、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

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

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制

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试题详情

3、《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试题详情

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