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2259  272267  272273  272277  272283  272285  272289  272295  272297  272303  272309  272313  272315  272319  272325  272327  272333  272337  272339  272343  272345  272349  272351  272353  272354  272355  272357  272358  272359  272361  272363  272367  272369  272373  272375  272379  272385  272387  272393  272397  272399  272403  272409  272415  272417  272423  272427  272429  272435  272439  272445  272453  447090 

13.(2010海南卷,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C  题干中的时间段正处于清朝前期(鸦片战争前),从题干可知,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居于出超地位,中国输往英国的商品中,以丝、茶为大宗,故C项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12.(2010海南卷,12)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D  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从题干引文中看不出来,排除。从引文中的“蔑视”等可以看出当时女工在社会上仍旧受到歧视,排除B项。从“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而斗争,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11.(2010海南卷,11)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A  从引文中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被逮捕的原因是因为“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可知这一事件应与普法战争后的德法和约有关,而“在联邦国会里”则说明德意志帝国已经建立,故C项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10.(2010海南卷,1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曾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D  宪法修正案的这种规定肯定了州的权利,但也强调了联邦政府的权利,因此本题答案选D。

试题详情

9.(2010海南卷,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B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这体现了梭伦在改革者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措施带有折中色彩。

试题详情

8.(2010海南卷,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A  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情趣。

试题详情

7.(2010海南卷,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明道也,以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试题详情

6.(2010海南卷,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D  由“夷岛”、“海波”可判断该将领从事的反侵略斗争与海患有关,而作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不会把祖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称作“夷岛”(即外夷的岛屿),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5.(2010海南卷,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引文的意思。辛弃疾认为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从中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这是贫富差距的原因但并非根源,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说明南方上平经济发达,因此答案为C项。

试题详情

4.(2010海南卷,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