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A.6和8 B.16和8 C.12和9 D.11和6
1.针对节能减排课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如下方案,你认为不符合课题要求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 B.利用潮汐能发电
C.大力建设火电厂 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4.应该进行文科综合的限时训练,引导考生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一些考生因历史试题在最后而没有时间答,或思考时间短,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
总之,2010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在稳定中创新,凸显了基础与能力的统一,史实、史论、史法的结合。我相信,它在有效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必将对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3.应该加强答题的规范和有效性训练。引领学生审题、拟纲,纠正学生的答题的随意性。
2.应该在解析史实的同时,强化对史理和史法的推介,提高学生必要的史学修养。今年试题在设计上增强开放性、答案设计上体现多元化,如40题的第三问,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品质的考查。但创新不是无原则的,学科特点、社会价值都会在试题中体现。
1.应该经常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其结构的掌握”是否准确。虽然高考试题均以新材料新情景的形式出现,但其涉及的内容仍然是历史的主干知识,一部分学生恰恰是对这些知识的把握不好才会造成失分较多。在今后的复习中,应采用一定方法让学生完整地把握知识,打牢史实功底。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案]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解析]此题答好的关键是对评价者所处的时代和其主张的熟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案]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解析]此题是典型的考查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一道题,比较常见。虽然试题涉及的人物新颖,但难度不大。
45.(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9分)
[答案]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
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
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解析]实际上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民主”与“自由”等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体现了《近代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模块的主题与特点。难度不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的唯物史观,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答案]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解析]此题考查了比较、分析和阐述的能力。难度属中等,学生问题主要出在不会用简单、准确的术语概括或概括不全。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答案]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解析]此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教材、考纲中没有涉及的,但它并没有超出考生的认知水平,比较公平地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历史水平,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无可非议,但对依赖考试说明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有些意外。这可能是对传统考试的一种创新和超越,代表了新课程的理念。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