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已知且,则( )
A. B. C. D.
3.如果命题“p且q”为真命题,那么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p或q”为真命题; ②“p或q”为假命题;
③“非p或非q”为真命题; ④“非p或非q”为假命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若为等差数列,,则数列的前10项和为( )
A.230 B.140 C.115 D.95
1.已知全集U=R ,集合A=,B=,则图示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A. B.[0, 1) C.[0, 2] D.(1, 2]
6.(2010·济南质检)小芳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乡村女孩,她在学过自由落
体运动规律后,对自家房上下落的雨滴产生了兴趣,她坐在窗前发现从屋
檐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
面,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1 m的窗子的上、下沿,小芳同学在自
己的作业本上画出了如图5所示的雨滴下落同自家房子尺寸的关系图,其
中2点和3点之间的小矩形表示小芳正对的窗子,请问: 图5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答案 (1)3.2 m (2)0.2 s
解析 设屋檐离地面高为h,滴水间隔为T
由h=gt2/2得
第2滴水的位移h2=g(3T)2/2①
第3滴水的位移h3=g(2T)2/2②
且h2-h3=1③
由①②③得T=0.2 s
则屋檐高h=g(4T)2/2=3.2 m
5.经检测汽车A的制动性能为:以标准速度vA=20 m/s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制动后经时间t=40 s停下来.现A在平直公路上以vA=20 m/s的速度行驶,突然发现前方x0=
180 m 处有一货车B以vB=6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司机立即制动,能否避免发生撞车事故?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汽车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A=(0-vA)/t=-0.5 m/s2
当A车减到与B车同速时,设A车的位移为xA,所用时间为t1.据v-v=2axA,解出xA=364 m.由aA=(vB-vA)/t1,解出t1=28 s.
在t1这段时间内,B车的位移为:xB=vBt1=168 m
因为xA=364 m>xB+x0=168 m+180 m=348 m,所以两车在速度相等前早已撞了.故不能避免发生撞车事故.
4.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
A、B的v-t图象如图4所示.在0-t0时间内,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C )
A.A、B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都在不断减小
B.A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增大,B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 图4
C.A、B两物体的位移都不断增大
D.A、B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大于
解析 由图象可看出,A、B两物体的v-t图线的斜率都在减小,即加速度减小,A对,B错;且图线所包围的面积都在t轴上方,则位移均在增加,C正确;在0-t0时间内,A物体的位移大于初末速度相同的匀加速运动的位移,其A>,B物体的位移小于相同速度变化的匀减速运动的位移,B<,D错.故选A、C.
3.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闪光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1次、第2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 m;在第3次、第4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 m.由此不可求得 ( D )
A.第1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
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C.从第2次闪光到第3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解析 如右图,x3-x1=2aT2,可求得a
而v1=+a·可求.
x2=x1+aT2=x1+=也可求,因不知第一次闪光时已运动的时间和位移,故初速度v0不可求.
2.(2010·江苏镇江市高三第一次调研)取一根长2 m 左右的细线,
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再系一个,
以后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3所示,站在
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上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
面上的金属盘内.松手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第2、3、4、5
各垫圈 ( B )
A.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相等 图3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率关系为1∶∶∶2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1)∶(-)∶(2-)
解析 垫圈的运动可以看成倒过来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2 cm,36 cm、60 cm、84 cm,满足1∶3∶5∶7的关系,因此时间间隔相等,A错误,B正确;各个时刻末的速度之比应为1∶2∶3∶4,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2∶3∶4,因此C、D错误.
1.(2010·山东潍坊统考)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
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
所示,取g=10 m/s2,则小球 ( ABC )
A.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
B.第一次反弹的初速度大小为3 m/s 图2
C.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D.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25 m
解析 由图中可以直接读出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第一次反弹的初速度大小为3 m/s,能弹起的最大高度即0.5-0.8 s图线所围面积x=S=0.45 m..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