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2984  272992  272998  273002  273008  273010  273014  273020  273022  273028  273034  273038  273040  273044  273050  273052  273058  273062  273064  273068  273070  273074  273076  273078  273079  273080  273082  273083  273084  273086  273088  273092  273094  273098  273100  273104  273110  273112  273118  273122  273124  273128  273134  273140  273142  273148  273152  273154  273160  273164  273170  273178  447090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试题详情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试题详情

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试题详情

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 ,排比:增强了气势。

   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

   ⑤象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试题详情

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三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试题详情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 能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 

  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试题详情

4、品味词语: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试题详情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试题详情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试题详情

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