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3132  273140  273146  273150  273156  273158  273162  273168  273170  273176  273182  273186  273188  273192  273198  273200  273206  273210  273212  273216  273218  273222  273224  273226  273227  273228  273230  273231  273232  273234  273236  273240  273242  273246  273248  273252  273258  273260  273266  273270  273272  273276  273282  273288  273290  273296  273300  273302  273308  273312  273318  273326  447090 

2.(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正确答案为C。

试题详情

3.(10年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 “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故正确答案为A。

试题详情

12.(10年全国卷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答案]A

[解析]土生金,木克土。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

试题详情

12.(10年全国卷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成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操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行相生的问题。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题的关键词是“禅让”。而“禅让”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有才能的人,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根据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火德”后应为“土德”。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补充]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为天地之性 众胜寡, 故水胜火;精胜坚, 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专胜散, 故木胜土;实胜虚, 故土胜水。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试题详情

14.(10年全国卷2)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试题详情

10.(10年山东卷)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试题详情

14.(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试题详情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试题详情

14.(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10年北京卷)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回答第12、13题。

试题详情

12.(10年重庆卷)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为封为定远侯。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之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被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查基础知识,②是张骞,④窦固、窦宪先后大败北匈奴,其政权瓦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