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全国卷Ⅰ·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14.(南京市2009届高三质量检测19.)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与动物组织培养均需使用胰蛋白酶处理
B.试管苗、试管牛和克隆羊都属于无性生殖且能保持母本性状
C.用限制酶切割一个DNA分子,获得一个目的基因,同时有两个磷酸二酯键被水解
D.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培育出的新品种一定不是单倍体
13.(盐城市09高三年级摸底17.)用单克隆抗体研制而成的“生物导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瞄准装置”,二是杀伤性“弹头”。下列对此叙述不正确的是
A.“瞄准装置”是指识别肿瘤的单克隆抗体
B.“弹头”具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C.“弹头”由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等物质构成
D.“生物导弹”的制备利用了细胞工程技术
12.(盐城市09高三年级摸底16.)高等哺乳动物受精后不久,受精卵开始进行细胞分裂。经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和组织器官的分化,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完成胚胎发育的全过程,下图为该过程中的某一时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①②③依次为透明带 滋养层 内细胞团
B.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开始于图示时期,终止于生命结束
C.胚胎从①中伸展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
D.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图示时期之后的胚胎进行
11.(苏北四市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20.)下列各项中与“试管婴儿”的培育有关的是
①体外受精 ②体内受精 ③主要在体外发育 ④主要在体内发育 ⑤运用基因工程技术 ⑥运用胚胎工程技术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①④⑤
10.(2008-2009学年苏南八高☆考资☆源网校期初联考19.)下面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中脱分化发生在b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
作用
B.再分化发生在d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
C.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
D.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
9.(徐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19.)高等哺乳动物受精后不久,受精卵开始避行细胞分裂。经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和组织器官的分化,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右图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期示意图,
①②③依次称之为透明带、滋养层、内细胞团
B.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经历的时期是受精卵→卵裂
期→桑椹胚→囊胚期→原肠胚期→幼体,其中最关键
的时期是原肠胚期
C.高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细胞分化开始于囊胚期,
终止于生命结束
D.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原肠胚期的胚胎进行
8.(徐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三次18.)下列是应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X抗体的具体操作步骤,其中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获取骨髓瘤细胞②将X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X抗体的B淋巴细胞③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培养④筛选出能产生抗X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⑤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⑥从腹水中提取抗体⑦利用促细胞融合因子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
A.实验顺序应当是①③⑦⑤④③⑥ B.③过程中产生的多个杂交瘤细胞称为克隆
C.⑦过程获得的细胞均可无限增殖 D.利用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两次筛选
7.(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一) 13.)下列关高☆考资☆源网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动植物细胞培养都需要经过脱分化处理
6.(09届江苏省百校高三样本分析考试生物试20).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最早在世界上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形成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
B.利用兔子卵细胞质的目的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全能性的表达
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D.在早期胚胎(桑椹胚以前)的形成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