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判断28-30题。
28.图中风带⑥是:
A.北半球西风带 B.南半球西风带
C.呈逆时针方向 D.呈顺时针方向
29.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昼长上海大于广州
C.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D.恒河流域正值枯水期
30.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图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无关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80分)
读世界某区域图,判断25-27题。
25.有关图中A、B间大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河是外流河 B.注入大西洋
C.水力资源丰富 D.航运发达
26.当A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
A.伦敦太阳正从地平线上升起
B.南非高原草木枯黄
C.华北平原盐碱地水盐运动相对稳定
D.旧金山正值炎热干燥季节
27.图示区域丰富的新能源类型有:
A.水能 B.潮汐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读某地局部等高线分布图(x x表示河岸侵蚀较为厉害),回答23-24题。
23.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 B.c>b>a C.表示南半球 D.表示北半球
24.下列现象与图中河岸侵蚀有差异的原理相同的是:
A.地中海底层海水流入大西洋
B.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对西侧铁轨磨损严重
C.北半球西风带为西南风
D.在海滨地区白天吹海风,傍晚吹陆风
22.有关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加大
B.只要有先进技术,人口增长就不会使环境恶化,反而使环境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
C.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因此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
D.不能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
21.根据图示信息的推理分析,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率已有下降趋势,人口压力不大
B.要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必须长抓不懈
C.人口增长的同时不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D.低增长率并不意味着人口增长总数的降低
读人口增长率下降状态的人口增长情况图,回答19-22题。
19.图中所统计的起始年份的人口总数约为:
A.40万 B.2000万 C.200万 D.2340万
20.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
A.死亡率的高低 B.出生率高低 C.生产力水平高低 D.人口总数多少
下表是我国A、B两城市(忽略两地海拔差异)某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回答16-18题。
地 点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A城市 |
06:06 |
17:06 |
B城市 |
07:14 |
18:34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
B.A城市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小于B城市处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C.这天AB两城市都看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D.A城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17.A城市的经度可能是:
A.101.50E B.1140E C.1200E D.1260E
18.A城市位于B城市的:
A.东北面 B.西北面 C.东南面 D.西南面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
A.山区强于平原 B.低纬强于高纬
C.城市强于农村 D.沿海强于内地
14.造成该区风力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向心力
15.为防止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
C.修建分洪蓄洪区
D.改进耕作制度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0-12题。
10.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1.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A.地形 B.降水 C.风力 D.洋流
12.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重
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
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重
D.东北土壤冲刷严重,黑土肥力下降
读世界某区域某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等值线图(数字越大表示频率越大),回答7-9题。
7.该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飓风 B.台风 C.风暴潮 D.寒潮
8.有关该自然灾害的正确说法是:
A.主要发生在冬季
B.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C.主要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D.该灾害中心天气是狂风暴雨
9.有关图示区域的正确判断是:
A.是沟通东亚和北非的航线
B.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区
C.冬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有世界著名渔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