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分)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请根据下列叙述回答问题。
(1)若A为红色固体,C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且D能转化为B,
则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B的方程式为 。
(2)若A 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且D能转化为B ,C与
D反应有气体产生,则C的化学式为 ,D→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A在空气中易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且A能转化为C,B与D可相互反应,所有的反应均为置换反应,则B的化学式为 ,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9.(7分))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应用中使用金属材料的有 (填字母)。
(2) 化学小组为了验证铁、铜、镁、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①判断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依据的现象是 ;
根据实验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3)化学小组收集到洗照片用过的硝酸银废液,利用废铁、废锌回收金属银。他们将金属混合物加入到硝酸银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浅绿色溶液(忽略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滤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他们做出以下猜想:
①溶质为硝酸锌 ②溶质为硝酸亚铁和硝酸银
③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 ④溶质为硝酸锌、硝酸亚铁、硝酸银
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 。
(4)小组同学继续实验验证所得银粉固体中是否含有铁粉:
甲同学用简单的物理方法证明了固体中含有铁粉。他的方法是 ,
乙同学设计了如下测定固体中含银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
A.取两药匙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
B.待充分反应后,取出不溶物;
C.不溶物经洗涤、干燥后称量,记录其质量。
请回答:①步骤B中判断已充分反应的依据是 ,
②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
28.(6分)右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曲线上M点表示 ,t3℃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t1℃时,将1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
所得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欲使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
方法是 (任填一种方法)。
(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①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 ③KNO3的质量分数
④30℃时KNO3的溶解度 ⑤溶液的质量
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填序号,下同)。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27.(6分)空气、水、燃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1)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 ,
空气属于 (填物质类别)。
(2)为了保护环境,用煤作燃料的煤炉要适当增加进风口,将煤粉吹起使之剧烈燃烧,请解释这种做法有利于节能的原因是 ,若要达到低碳减排的目的,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改变燃料结构 B、开发新能源
C、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D、将排出的二氧化碳压缩液化埋入深海中
(3)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如下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图乙所示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写出图甲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6.(5分)日常生活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1)用化学式填写:食盐、熟石灰、干冰、生石灰四种物质,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可用作调味品的是 。
(2)某品牌奶粉包装袋上标出的配料如右图所示:
该产品配料中能提供能量的是 , 人体缺铁
会引起贫血,该奶粉中 物质可以补充铁元素。
(3)旅游时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
下列物质可用于涂抹以减轻疼痛的是 。
A.食醋(pH<7) B.食盐水 (pH=7)
C.肥皂水(pH>7) D.烧碱溶液(pH>7)
25.锌粉、铝粉、镁粉的混合物3.8g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份得固体硫酸锌、硫酸铝、硫酸镁混合物11g,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A.0.15g B.0.20g C.0.30g D.0.45g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24.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中正确的是
A.MnO2和木炭--观察颜色
B.CO2和N2--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Ca(OH)2溶液和稀盐酸--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
D.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取样,滴加酚酞试液
23.下列四个图象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表示正确的图象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至质量不再减轻
B.向pH=1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C.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拌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
22.用石灰水、铜片、盐酸、碳酸钠、石灰石五种物质进行下列实验,其中无法完成的是
A.制氢氧化钠 B.制氯化铜 C.制二氧化碳 D.制氯化钠
21.只用水不能区分下列各组固体物质的是
A.生石灰、氯化钠 B.苏打、小苏打
C.蔗糖、硝酸铵 D.碳酸钙、氢氧化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