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5153  275161  275167  275171  275177  275179  275183  275189  275191  275197  275203  275207  275209  275213  275219  275221  275227  275231  275233  275237  275239  275243  275245  275247  275248  275249  275251  275252  275253  275255  275257  275261  275263  275267  275269  275273  275279  275281  275287  275291  275293  275297  275303  275309  275311  275317  275321  275323  275329  275333  275339  275347  447090 

4.AB两列火车,在同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A=10 m/s,B车在后,其速度vB=30 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700 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 800 m才能停止.问A车若按原速度前进,两车是否会相撞?说明理由.

解析:B车减速至vA=10 m/s时的时间t== s=80 s,此段时间内A车的位移为:

xAvAt=10×80 m=800 m,aB===0.25 m/s2.

B车的位移为:xBvBtaBt2= m=1 600 m

因为xB=1 600 m>xA+x=800 m+700 m=1 500 m,所以AB两车在速度相同之前已经相撞.

答案:相撞 理由见解析

试题详情

3.

图1-3-13

小球在t=0时刻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相碰后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vt图象如图1-3-13所示,则由图可知( )

A.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

B.小球下落的最大速度为3 m/s

C.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D.小球能弹起的最大高度为1.25 m

解析:从题图可知,下落的最大速度为5 m/s,弹起的最大高度为横轴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即为0.45 m.

答案:AC

试题详情

2.

图1-3-12

如图1-3-12所示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

B.xt图象中t1时刻v1v2

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4的平均速度大于3的平均速度

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2、4开始反向运动

答案:BC

试题详情

1.

图1-3-11

如图1-3-11所示的位移(x)-时间(t)图象和速度(v)-时间(t)图象中给出四条图线,甲、乙、丙、丁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解析:在xt图象中表示的是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由甲、乙两车在0-t1时间内做单向的直线运动,故在这段时间内两车通过的位移和路程均相等,A、B选项均错.在vt图象中,t2时刻丙、丁速度相等,故两者相距最远,C选项正确.由图线可知,0-t2时间内丙位移小于丁的位移,故丙的平均速度小于丁的平均速度,D选项错误.

答案:C

试题详情

(四)疑人窃履(8分)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

[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2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①友人来(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试题详情

(三)(8分)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子墨子之守有余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      

19.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城危急存亡秋也         公输子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牒为械

D.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杀臣,不能绝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21.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2分)

                                         

试题详情

(二)水井与符号文化(13分)

①伴随岁月的积淀,水井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越了功能意义,成为一种因情景不同而文化意义不同的符号。  ②“井”最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国故园,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九夫为井,四井为邑”、“改邑不改井”。中国的传统观念视并为命根子,把“背井离乡”看成是人生一大苦事,中国古人安土重迁,具有很强的乡土文化情结。一口水井成了故乡家园的象征,他乡的一碗井水常常让人充满了离愁别绪,思念之情涌上心头。同时,水井本身又恰恰位于地上而深入地下,井口小,如果人在其中,所见井上之天也就小。这种特殊的空间视野便引申出“井”的又一重符号内涵,即坐井观天。这一意思的形成是源于刚刚提到的“水井作为家国故园的象征”的符号象征,集中体现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对人思想的禁锢、束缚,阻碍着人们超越现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脚步。  ③佛教作为一件舶来品(指进口的货物),已经完完全全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它与中国民间文化相融合,借“井”喻理,常常体现了佛法无边的大智慧。水井在佛家教义中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具备了普渡众生、解救众生于水火的拯救功能,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  ④北京故宫里有一口水井,名为“珍妃井”。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是慈禧太后在杀害戊戌维新派志士后,对支持光绪变法的珍妃百般加害,并将其打入冷宫,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走前令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历史上关于珍妃的死因有不同说法,但这口令珍妃香销玉损的井是的的确确存在的,这也是“水井”符号最为凄惨的一层表达,“井”常常成为受欺凌妇女最后的归宿。“井”象征着受侮辱受欺凌的女性彼岸的家园,是她们灵魂与肉体最后的归依,同时也是她们悲惨命运的象征。

⑤水井通往地下,而地下世界是无人知晓的、神秘的,因此并也就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特别是在中国的志怪小说中,并往往成为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象征,据此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鬼怪、隐士、异人的故事,如《搜神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等。在正史当中也记录了不少关于井的怪异事情,表达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对理想的永恒追求,并也因此被赋予了神性和魔性。  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水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是丰富多彩,在历史、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符号概念,在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飨读者,也许这可以成为你探索的一个起点。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8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说说“井”具有哪几重文化符号的内涵?(3分)

                                       

                                       

14.解释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中国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义。(2分)

  “中国制造”:                                

15.本文引经据典,表现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16.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水井伴随岁月的积淀,其功能意义远远不如文化意义。

B.水井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

C.水井因它的文学性而成为文学家借以虚构和想象的最好工具。

D.水井文化符号涉及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17.联系上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对水井文化的探索发现。(3分)

    链接一:据《汉书》记载,有一个叫孟通的县令,挖井得到一块白石,石头上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红色字样。后来,王莽以“新井自出”等十二符瑞出现为理由,堂而皇之地当起了皇帝。

    链接二:世博园内的智利馆巧思妙想,馆内挖井。从井口向内张望,智利的风土人情,清晰可见,两园情谊,“一井相连”。

    链接三:古井是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建筑。我们要保护好井遗迹,做好井文章,把历史馈赠的这笔丰厚的遗产用好、用活。这样,乡土中国才有她的乡土气、市井味。

                                         

                                         

试题详情

(一)买馒头(11分)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

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

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

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

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

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

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11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

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12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13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

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

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14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15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9.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3分)

                                       

                                       

10.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 ⑩11段之间   B.1112段之间   C.1213段之间   D.1314段之间

11.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13段中的画线句。(3分)

                                       

                                       

12.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