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5591  275599  275605  275609  275615  275617  275621  275627  275629  275635  275641  275645  275647  275651  275657  275659  275665  275669  275671  275675  275677  275681  275683  275685  275686  275687  275689  275690  275691  275693  275695  275699  275701  275705  275707  275711  275717  275719  275725  275729  275731  275735  275741  275747  275749  275755  275759  275761  275767  275771  275777  275785  447090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视其沼,浅混而污

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卖州县者乎

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

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今天下无金革

四海大,有几人欤

[答案]B

[解析]“用来”副词。A.前一句 “则”连词“就”;后一句连词“那么”。C.前一句“且”连词“况且”;后一句“且”副词“暂且”。D.前一句“之”助词“的”;后一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出塞,出东道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试题详情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蔡京以官僚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推讲力行之耳

连衡斗诸侯

C.不见卿久,今日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D.疾卒,年七十九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答案]A

[解析]本题A项中的两个“之”字均为“助词”,不译,但用法不同。“官僚之旧”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而“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之”,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作“并且”讲或不译。但并非课内常见的很明显的以连词连接两个连续动作的承接关系用法,“推讲而力行之了”容易误释为并列关系,而“外连衡而斗诸侯”容易误释为目的关系。C项中的“乃”,都是副词,可译为“才”。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示原因,作“因为”或“由于”讲。本题中每组句子均有一个是课本中的,可据此比较推断其异同,这样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了。

试题详情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其执丧,哀毁过礼

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之悲泣

慎勿妇死,贵贱情何薄

C.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壁

D.饮者怀无厌

予尝求古仁人心,或异二者之为

试题详情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神农为耒耜,利天下

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B.李衡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有识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B

[解析]两个“于”是介词,在。A项“以”,前句是连词“来”,后句是“因为”。C项“其”,前句是代词“他们”,后句是语气词“一定”。D项“之”,前句是代词,后句是助词。

试题详情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已去,追而还之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无劳

D、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答案]B

[解析]A、其:那;他的。B、则:就,表并列。C、而:表顺承,相当于“就”“才”;但是,表转折D、为:因为;表被动。

试题详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三请,不

徒行公曰

B.   令国致乐不

狗马室妾,不厚乎

C.   公驱,及康内

愿夫子幸存寡人

D.   晏子

断其喉,尽其肉,

[答案]D

[解析]D中的“乃”均为“于是”A中的前一个“见”表示对自己怎样,后一个“见”是“看见”,B中的前一个“已”表示停止,后一个“已”是“已经”。C中的前一个“之”是“到”,后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试题详情

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答案]BD

[解析]A.介词,“凭借”。C.“(借此)可以,能够”。BD都是连词“来”。

试题详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奸吏成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

欲勿予,即患秦兵

C.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求假暂归

D.召丞相、御史,问虏所入郡吏

上尝语庄子好乐,有诸

[答案]B

[解析]B中的“之”分别解释为“的”、取独。A中的“其”解释为“他们的”。C中的“因”是“于是”的意思。D中的“以”解释为“用”的意思。

试题详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一句出自《孟子》,比较浅显易懂。B项中的“因”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其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学生会非常熟悉,和文言材料中的“因”比较,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C项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课文《鸿门宴》,和文言材料中的“为”比较,两个“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项中“以此知之,故欲往”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而“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表示方式,可译为“用”;所以其中的用法是不相同的。注意在分析词性时,既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的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