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6191  276199  276205  276209  276215  276217  276221  276227  276229  276235  276241  276245  276247  276251  276257  276259  276265  276269  276271  276275  276277  276281  276283  276285  276286  276287  276289  276290  276291  276293  276295  276299  276301  276305  276307  276311  276317  276319  276325  276329  276331  276335  276341  276347  276349  276355  276359  276361  276367  276371  276377  276385  447090 

3.完成练习第三题,归纳解词的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2.想想本文在选材和布局上有怎样的特点。

试题详情

1.背诵第17-21段。

试题详情

2.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

 ①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

 ②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③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④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⑤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试题详情

1.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①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②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③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④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

 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⑤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试题详情

 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

 “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三年)

试题详情

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

试题详情

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

试题详情

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1.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