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6324  276332  276338  276342  276348  276350  276354  276360  276362  276368  276374  276378  276380  276384  276390  276392  276398  276402  276404  276408  276410  276414  276416  276418  276419  276420  276422  276423  276424  276426  276428  276432  276434  276438  276440  276444  276450  276452  276458  276462  276464  276468  276474  276480  276482  276488  276492  276494  276500  276504  276510  276518  447090 

5.句子成分推断

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据此可以推知词义。如杜甫《兵车行》中“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中的“信”处在动词“知”之前,作状语,可以推断它解释为副词“确实”。

试题详情

4.辨析词性推断

不同的词性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据此可以推断词义。如第6题中的C项,“交游”,应译为“朋友故交”。作“辞”的宾语,属于动词作名词。

试题详情

3.语法结构推断

文言文非常注重句子的形式的锤炼,某些篇目甚至为骈体文或辞赋类文章,更是结构整齐,讲究对仗。同一位置上的词语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据此可以推知词义。

试题详情

2.上下文义推断

依据上下文意贯通的原则可以推断词义。例如第3题中的D项,“具”虽有“详细”之意,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但“弦徽不具”理解为“琴弦和琴绳都不详细”就讲不通了,所以D项错误。

试题详情

1.教材迁移推断

高考时碰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应首先联想学过的教材中的典型句子。

试题详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藏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解析  这篇传文主要采用对话描写,因而“许多细节描写”这一说法不准确。

试题详情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冯唐“有识见,性耿直”的一项是( B )

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④上怒,起入禁中 ⑤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⑥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⑥

解析  ①介绍冯唐的至孝、官职,④是文帝的情况。

试题详情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 )

A.

B.

C.

D.

解析  A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B项①副词,表两事顺承,于是,才;②副词,仅仅,只。C项假设连词,即使。D项①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②连词,表并列,又。

试题详情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良久,召唐曰     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                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获罪,犯罪

D.文吏以法之                   绳:捆绑

解析  绳:纠正,制裁。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