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反应原理
①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②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同时放出热量:
;
③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
④火柴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橙黄色的光。
6. 创新思维:
⑴ 裁取一条滤纸,宽与试管内径大小接近,长度约为试管长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用玻璃棒醮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均匀点若干液点,将滤纸塞入试管内,试管口用脱脂棉塞住。用滴管向脱脂棉上滴加适量的浓氨水,再塞上塞子,观察。可见滤纸条上的酚酞液点,由试管向试管底方向逐渐变红色。(如图10-2)
⑵按图10-3所示装好装置。在U形管的两个管口下,塞上两个脱脂机棉球,用滴管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分别将两个棉球浸湿后,用橡皮塞将两个管口塞紧,静置观察。几分钟后,在U形管口滴加浓盐酸的一侧出现一个白色圆环,即生成氯化铵晶体。
⑶如图10-4所示,在U形管的一端放入棉球,用滴加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使其润湿,另一端放入一条醮酚酞试液液点的纸条,塞上塞子,观察。一段时间后,可见酚酞的液点由下往上依次变红色。
5. 资源开发:
分子的运动,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条件不具备时,完全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证来代替上述实验。如品红的溶解、酒精或香水的挥发、萘的升华等。
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很明显,操作也非常简单,但高锰酸钾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用其说明分子的运动不太合适,最好不用。
4.探究评价:
该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便,是比较好的实验方案。但缺点是,由于浓氨水有较强的挥发性,环境中会弥漫着难闻的气味,若大烧杯口不平,外面的B烧杯中的酚酞试液也可能变微红色。
3.探究方案:
如图10-1所示,在A、B烧杯中加入约三分之一容积的蒸馏水,滴加数滴酚酞试液,在C烧杯中倒入约10mL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烧杯,观察。一会儿后,可见A烧杯中溶液变红色,B溶液不变色。
2.实验仪器:烧杯。
实验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
1.化学反应原理
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氨气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弱碱性的一水合氨电离出氢氧根离子。遇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变红色。
6.创新思维:
⑴ 取气:为避免排水取气法带来的副作用,可引导学生用其他方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可用嘴吹无色塑料袋,同时摆动另一塑料带取出空气。还可以用用打气筒向气球内打入空气等。由此取出的气样可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量。
⑵ 验证二氧化碳:可用如图4-6所示的实验装置。吸气时,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空气经Ⅰ瓶吸入人体内;呼气时,关闭阀门A,打开阀门B,呼出的气体经瓶Ⅱ排出。观察两瓶中的现象。Ⅰ瓶中石灰水没有明显变浑浊,Ⅱ瓶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是在人体内交换形成的。
5. 资源开发:
人呼出气体与环境气体成分的比较:(体积分数,单位:%)
气体成分 |
氮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其他气体 |
环境中的气体 |
78 |
21 |
0.03 |
0.07 |
0.9 |
人呼出的气体 |
78 |
16 |
4 |
1.1 |
0.9 |
4.探究评价:
该探究实验操作简单,原理也不复杂,学生能独立完成。但现象不够明显,特别是验证水蒸气的操作几乎难以观察到现象。
负面影响最大的是取样的操作,它将不利于以后学习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较慢,溶解度也不很高,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气样与实际呼出的气体差异不大,但如何跟学生解释,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