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小贩的喊叫声和人们的讨价还价声,小城渐渐地静5下来,上班一族们快步地往家里赶,似乎只有家的温馨才能抚慰他们疲惫的心灵,小贩们也在欣喜地数着那一张张来之不易的钱,这里的一切似乎是那样的平静与详和,人们都在金色光芒照耀下幸福地忙碌着。
必须注意的是,具体翻译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按照“保留、删除、添补、调整、对换、衍义”的基本方法,不错译、不漏译,顺畅地译出原句。
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解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
(1)上看:看诗歌题目,再看作者;
(2)下看:看注解提示;
(3)中看:看全诗主体。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比如:
(1)采用的写作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注意:对题干必须字斟句酌!
第三步:回答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类型:分析诗眼类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四步:运用术语
诗歌鉴赏术语具有高度概括性,准确运用可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术语包括:
意象意境方面------明媚、萧瑟、寂静、清冷、清幽、灿烂、悲凉、凄清、寥廓、辽阔等。
语言风格方面------清新、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凝练、含蓄、明快等。
表达技巧方面------渲染、铺垫、烘托、对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思想感情方面------愉悦、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寂、旷达、洒脱、悲愤等
2、答题对策
要避免以上错误,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答题失误
(1)句式误译。
如:“可恻然,计囊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江苏卷),有考生将“计囊中装略当其数”译为“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可以抵那个数目”,将状语后置句“当(于)其数”(“和那数目相当”)误译为常式句。
(2)词类活用漏译。
如:“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全国卷I),有考生将“以口腹役人”译为“用心腹来指使人”,将“口腹”理解为“心腹(忠于已者)”。其实这里的“口腹”可以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食”。“以口腹役人”译为“为了饮食而役使人”。
(3)词义理解错误。
如:“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湖南卷),有考生译为“有学问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这里的“学者”理解错误,应是“学写文章的人”,属明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
(1)曲解原意,无中生有。
如江西卷D项:“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僧……,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其中的“功高赏薄”与文意不符,“寄予同情”是无中生有。
(2)以偏概全,妄加推断。
如辽宁卷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而文中还有一个条件,即“素知识者(即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以偏概全。
(3)张冠李戴,随意引申。
如北京卷B项:“鲁国因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其实原文是说齐国责备鲁国,庆封离开鲁国到达吴国,楚灵王是在攻打吴时俘获了庆封。所谓“荆灵公干涉”属张冠李戴。
2、答题对策
此题包括两个考点的内容,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首先要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将选项同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故意设的陷阱,要特别小心。其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一般情况下,试卷设置的选项是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错误的(05年只有湖北卷是四个选项中选一个正确的),如果能充分利用三个正确的选项,利用比较法、排除法,筛选出错误的一项应是有把握的。
2、答题对策
此考点在考纲上的表述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关键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比如全国卷I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震慑作用”的一组,江苏卷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江西卷全都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等)。标准清楚,答题才准确。其次是按照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做出选择。要特别注意陈述传主的文句才是符合标准的,而有些句子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如山东卷的②③点),但并不符合题干标准,就应排除。而有的文句虽不是直接陈述传主的,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要特别注意辨别。如湖北卷的“僧笑,命李试其技”,就是用“僧笑”来侧面烘托传主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
1、答题失误。
扣题不紧,张冠李戴。
例: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山东卷)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
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但有不少考生误答为其他项,原因是对②③⑥句的理解有误。②③句是写相面者及其说的话,与传主虽有关系,但只是说有福相,为他占卜未来,非“优良品质”。这叫扣题不紧。⑥句讲的并非传主,而是“吴翁”,纯属“张冠李戴”。
2、答题对策
考纲对该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列举了18个虚词。从笔者手头上收集的13套高考试卷看,共考了15个虚词,其中13个是考纲中列举的,2个(北京卷的“更”和“相”)不是,出现频率在前3位的是“以”10次,“之”6次,“其”4次。因此,复习中要将考纲中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逐个过关,结合高中课本中的虚词表里的实例进行复习,掌握经典例子意义和用法。考试时,比照课本的句子来理解选文的句子,领会其含义,找出相同或不同的选项。
1、答题失误:
(1)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学习未过关。
例: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江苏卷)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这里题干中“为开救”中的“为”可译为“替”,介词,“为开救”即“替他展开营救”。选项中A项出自《五人墓碑记》,B项出自《季氏将伐颛臾》,C项出自《齐桓晋文之事》,D项出自《报任安书》。如果课本学习过关,不难看出A项为正确项,而其它项分别为“成为”、“是”和“被”之义。
(2)常见虚词的义项没有掌握。
例: 其侍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重庆卷)
这个选项是题干要求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考生不能选出的原因正是“其”的义项没有完全掌握。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全句译为“难道不是在等待侯可吗?”;后一个“其”是人称代词,“它”的意思。其实“其”字除充当人称代词外,还是语气副词,可以表达各种语气。
2、答题对策
根据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复习时要对高中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实词表”中的实词认真梳理,注意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认真复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知识。考试答题时认真地分析各个选项,将其还原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意思来理解,符合文意为正确项,否则为错误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