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8221  278229  278235  278239  278245  278247  278251  278257  278259  278265  278271  278275  278277  278281  278287  278289  278295  278299  278301  278305  278307  278311  278313  278315  278316  278317  278319  278320  278321  278323  278325  278329  278331  278335  278337  278341  278347  278349  278355  278359  278361  278365  278371  278377  278379  278385  278389  278391  278397  278401  278407  278415  447090 

3.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所储藏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  )

A.葡萄糖   B.太阳光    C.叶绿体色素  D.ATP

试题详情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

A.有无核物质        B.有无细胞壁   

C.有无核膜         D.有无细胞膜

试题详情

1.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是(  )

A.很多、很快      B.很少、很慢  

C.很多、很慢      D.很少、很快

试题详情

2.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5题)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C解答此题,注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C正确。

试题详情

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D 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为正确答案。

试题详情

10.(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试题详情

9.(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试题详情

8.(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试题详情

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B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