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8436  278444  278450  278454  278460  278462  278466  278472  278474  278480  278486  278490  278492  278496  278502  278504  278510  278514  278516  278520  278522  278526  278528  278530  278531  278532  278534  278535  278536  278538  278540  278544  278546  278550  278552  278556  278562  278564  278570  278574  278576  278580  278586  278592  278594  278600  278604  278606  278612  278616  278622  278630  447090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包括糖类、脂质、核酸和蛋白质。

各种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不同,水的含量最多,其次是蛋白质。每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试题详情

4.各种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及功能不同。有的以离子状态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如K+在植物体内促进糖类物质向根茎部分运输),还有的兼有多种功能,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Mg2+是调节体液平衡的因素之一,还是许多酶的激活因子。多数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构成生物体:由C、H、O构成的糖类、脂类,由C、H、O、N、S构成的蛋白质以及由C、H、O、N、P构成的核酸等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内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少,但对人体健康却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作为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的成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重要。目前已发现的微量元素有20余种,已知铁、碘、铜、锰、锌、钴、铬、硒、铝、氟、硅、锡、钒等微量元素与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

(1)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

(2)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

(3)输送元素的作用。

(4)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5)影响核酸代谢。

(6)防癌、抗癌作用。

试题详情

3.在组成细胞的元素中,C、O、H、N这四种元素的含量最多。在干重中碳元素的含量达到48.4%。这表明C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难点剖析C元素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之一。C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C原子的4个价电子可与许多原子结合,但主要是与H、O、N和S结合,也可以与其他C原子形成共价键。C和C之间以共价键形成的长链可以是直链,也可以是支链。相邻的C原子之间还可以结合成双键或三键。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都是以C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又叫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试题详情

2.微量元素通常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B、Zn、Cu、Mo、Cl、Ni等。这些元素虽然含量少,但如果缺失,会对生物体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例如硒能保护心脏,防止心肌纤维化,改善心房收缩和舒张性能,调整心率。如果缺硒,心肌受损造成心肌增大,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类型的心率失常,急重症可导致死亡。

试题详情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体元素总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地球上天然存在的元素有90多种,在细胞中可找到至少62种元素,其中重要的有24种,常见的有29种。在生物体的元素构成中,C、H、O、N、P、S、K、Ca、Mg等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试题详情

2.竖直上抛运动

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1)特点: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 -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规律:vt= v0-gt   h = v0t-gt­2       vt2- v02=-2gh

上升时间,下降到抛出点的时间,上升最大高度

(3)处理方法:

一是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来处理,要注意两个阶段运动的对称性。

二是将竖直上抛运动全过程视为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 -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综合应用例析

[例11]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向上跃起,举双臂直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______s。(计算时,可以把运动员看作全部质量集中在重心的一个质点,g取10m/s2,结果保留二位数)

解析: 运动员的跳水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主要是竖直方向的上下运动,但也有水平方向的运动,更有运动员做的各种动作。构建运动模型,应抓主要因素。现在要讨论的是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从根本上讲与运动员所作的各种动作以及水平运动无关,应由竖直运动决定,因此忽略运动员的动作,把运动员当成一个质点,同时忽略他的水平运动。当然,这两点题目都作了说明,所以一定程度上“建模”的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我们应该理解这样处理的原因。这样,我们把问题提炼成了质点作竖直上抛运动的物理模型。

在定性地把握住物理模型之后,应把这个模型细化,使之更清晰。可画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由图可知,运动员作竖直上抛运动,上升高度h,即题中的0.45m;从最高点下降到手触到水面,下降的高度为H,由图中Hh、10m三者的关系可知H=10.45m。

由于初速未知,所以应分段处理该运动。运动员跃起上升的时间为:s

从最高点下落至手触水面,所需的时间为:s

所以运动员在空中用于完成动作的时间约为:=1.7s

点评:构建物理模型时,要重视理想化方法的应用,要养成化示意图的习惯。

[例12]如图所示是我国某优秀跳水运动员在跳台上腾空而起的英姿.跳台距水面高度为10 m,此时她恰好到达最高位置,估计此时她的重心离跳台台面的高度为1 m,当她下降到手触及水面时要伸直双臂做一个翻掌压水花的动作,这时她的重心离水面也是1 m.(取g=10 m/s2)求:

(1)从最高点到手触及水面的过程中其重心可以看作是自由落体运动,她在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可利用的时间为多长?

(2)忽略运动员进入水面过程中受力的变化,入水之后,她的重心能下沉到离水面约2.5 m处,试估算水对她的平均阻力约是她自身重力的几倍?

解析:(1)这段时间人重心下降高度为10 m

空中动作时间t=

代入数据得t= s=1.4 s 

(2)运动员重心入水前下降高度 hh=11 m

据动能定理mg(hh+h)=fh水    

整理并代入数据得=5.4

试题详情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由静止开始,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1)特点:加速度为g,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规律:vt=gt   h =gt­2       vt2 =2gh

试题详情

6、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

(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运动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及特点,合理选择公式,注意多个运动过程的联系。

(4)确定正方向,列方程求解。

(5)对结果进行讨论、验算。

解题方法:

(1)公式解析法: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组。本章公式多,且相互联系,一题常有多种解法。要熟记每个公式的特点及相关物理量。

(2)图象法:如用v-t图可以求出某段时间的位移大小、可以比较vt/2与vS/2,以及追及问题。用s-t图可求出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比例法:用已知的讨论,用比例的性质求解。

(4)极值法:用二次函数配方求极值,追赶问题用得多。

(5)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求解。

综合应用例析

[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此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的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2,若撤去恒力甲的瞬间物体的速度为v1,则v2v1=?

解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过程中两力的位移关系,因此画出过程草图(如图5),标明位移,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通过上图,很容易得到以下信息:

,而v2v1=2∶1

思考:在例1中,F1F2大小之比为多少?(答案:1∶3)

点评:特别要注意速度的方向性。平均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定义式中的速度都是矢量,要考虑方向。本题中以返回速度v1方向为正,因此,末速度v2为负。

[例2] 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可知

 

A.在时刻t2以及时刻t5两木块速度相同

B.在时刻t1两木块速度相同

C.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间两木块速度相同

D.在时刻t4和时刻t5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解析:首先由图看出:上边那个物体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可以判定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边那个物体明显地是做匀速运动。由于t2t5时刻两物体位置相同,说明这段时间内它们的位移相等,因此其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相等,这个中间时刻显然在t3t4之间,因此本题选C。

[例3] 在与x轴平行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量q=1.0×10-8C、质量m=2.5×10-3kg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着x轴作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0.16t-0.02t2,式中x以m为单位,t以s为单位。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     m,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为     J。

解析:须注意:本题第一问要求的是路程;第二问求功,要用到的是位移。

x=0.16t-0.02t2对照,可知该物体的初速度v0=0.16m/s,加速度大小a=0.04m/s2,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由v0=at可知在4s末物体速度减小到零,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末速度大小v5=0.04m/s。前4s内位移大小,第5s内位移大小,因此从开始运动到5s末物体所经过的路程为0.34m,而位移大小为0.30m,克服电场力做的功W=mas5=3×10-5J。

[例4]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起动加速度为2m/s2,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2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解析:起动阶段行驶位移为:

s1=   ……(1)

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v= at1     ……(2)

匀速行驶的位移为: s2 =vt2   ……(3)

刹车段的时间为:  s3 =   ……(4)

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为:

=

[例5]汽车以加速度为2m/s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求汽车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

解析:此题有三解法:

(1)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求:

第5秒内的位移为:    s = a t52 at42 =9  (m)

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v===9 m/s

(2)用推论v=(v0+vt)/2求:v==m/s=9m/s

(3)用推论v=vt/2求。第5秒内的平均速度等于4.5s时的瞬时速度:

v=v4.5= a´4.5=9m/s 

[例6]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若s2-s1=6米,s1s2=3∶7,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设斜面长为s,加速度为a,沿斜面下滑的总时间为t 。则:

斜面长:  s = at2   ……  ( 1)

前3秒内的位移:s1 = at12  ……(2)

(t-3)s
 
后3秒内的位移: s2 =s -a (t-3)2 …… (3)

3s
 
s2-s1=6   …… (4)

s1s2 = 3∶7 …… (5)

解(1)-(5)得:a=1m/s2    t= 5s    s=12 . 5m

[例7]物块以v0=4米/秒的速度滑上光滑的斜面,途经AB两点,已知在A点时的速度是B点时的速度的2倍,由B点再经0.5秒物块滑到斜面顶点C速度变为零,A、B相距0.75米,求斜面的长度及物体由D运动到B的时间?

解析:物块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设A点速度为VAB点速度VB,加速度为a,斜面长为S。

 AB:  vB2 - vA2 =2asAB   ……(1)

      vA = 2vB      ……(2)

BC:   0=vB + at0  ……..(3)

解(1)(2)(3)得:vB=1m/s 

a= -2m/s2

DC   0 - v02=2as    ……(4)

      s= 4m

D运动到B的时间:

DB:  vB =v0+ at1   t1=1.5秒

DC再回到Bt2 = t1+2t0=1.5+2´0.5=2.5(s)

[例8]一质点沿AD直线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测得它在ABBCCD三段的时间均为t,测得位移AC=L1BD=L2,试求质点的加速度?

解析:设AB=s1BC=s2CD=s3  则:

s2-s1=at2       s3-s2=at2

两式相加:s3-s1=2at2

由图可知:L2-L1=(s3+s2)-(s2+s1)=s3-s1

则:a =

[例9]一质点由A点出发沿直线AB运动,行程的第一部分是加速度为a1的匀加速运动,接着做加速度为a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抵达B点时恰好静止,如果AB的总长度为s,试求质点走完AB全程所用的时间t

解析:设质点的最大速度为v,前、后两段运动过程及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均为

全过程:  s=  ……(1)

匀加速过程:v = a1t1  ……(2)

匀减速过程:v = a2t2  ……(3)

由(2)(3)得:t1=     代入(1)得:

s =     s=

v代入(1)得:

        t =

[例10]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连续通过两段长为s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求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

方法一:

设前段位移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则:

前一段s:  s=v0t1 +   ……(1)

全过程2s:  2s=v0(t1+t2)+  ……(2)

消去v0得:  a =

方法二:

设前一段时间t1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后一段时间t2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2。所以:

     v1= ……(1)       v2=  ……(2)

     v2=v1+a() ……(3)    解(1)(2)(3)得相同结果。

方法三:

设前一段位移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加速度为a。

前一段s:  s=v0t1 +   ……(1)

后一段s:  s=vt2 +  ……(2)

       v = v0 + at ……(3)         解(1)(2)(3)得相同结果。

试题详情

5.一种典型的运动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物体由静止开始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静止。用右图描述该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2)

试题详情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前1秒、前2秒、前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2)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3)前1米、前2米、前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4)第1米、第2米、第3米……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对末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相应的运用这些规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