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一精神,某班开展了合作探究并收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时代,是呼唤创新的时代。文化创新是当前特别重视的一种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材料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两个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材料三:近年来,我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创建文化大省。连续三年都有两台剧目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苏州的儿童戏《一二三,起步走》、无锡的舞剧《红河谷》正式入选国家十大精品剧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十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江苏省文物节、世界遗产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江苏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假如你是研究组其中一员请参与研究:
(1)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4分)
(2)在文化创新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6分)
(3)如皋的长寿文化是我省进行文化创新,创建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请你运用探究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如皋长寿文化的创新提几条建议。(6分)
(4)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2分)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省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政治试卷答卷纸(2010.4.)
36、2006年,端午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5月,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汩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联合“打包”,以“中国端午节”的名义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简要说明“端午申遗”的意义。(4分)
(2)有人从“端午申遗”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认同本民族文化,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请简要评析这一观点。(8分)
35、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2008,我们热切期待着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共同抗灾!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温暖;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相助;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圣火遭受屈辱,我们义无返顾;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劈山开路。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及其基本内涵是什么?(4分)
(2)中华民族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8分)
33、“风水”在南方,特别是香港、广东地区说得比较多,北京这几年人们也开始相信了,特别是在买房的时候,甚至一些学者的论著把风水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积极参与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的眼力,拒绝文化污染
32、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落后文化的是( )
①电脑算命②凶杀暴力色情文化③“法轮功”邪教④婚事大操大办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1、香港大学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为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每年国庆前,各个民间社团热心策划,缜密安排,自行组织庆祝活动;日常生活中,升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仪式成为不少机关学校的重要仪式。上述事例表明( )
①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②爱国主义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0、《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商君书·画策》说“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这体现了( )
A、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D、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29、2008年6月14日,江苏高邮民歌、苏州玉雕、扬州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人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 )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历久不变④文化具有多样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8、我国戏曲剧种繁多,北京有京剧,河南有豫剧,四川有川剧,广东有粤剧,上海有沪剧,浙江有越剧,山东有吕剧……。这一事实说明( )
A、文化具有民族性 B、文化具有区域性
C、文化具有世界性 D、文化具有继承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