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79704  279712  279718  279722  279728  279730  279734  279740  279742  279748  279754  279758  279760  279764  279770  279772  279778  279782  279784  279788  279790  279794  279796  279798  279799  279800  279802  279803  279804  279806  279808  279812  279814  279818  279820  279824  279830  279832  279838  279842  279844  279848  279854  279860  279862  279868  279872  279874  279880  279884  279890  279898  447090 

10.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试题详情

9.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试题详情

8.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试题详情

7.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试题详情

6.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 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试题详情

5.

宫  词(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试题详情

4.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试题详情

3.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试题详情

2.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