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1305  281313  281319  281323  281329  281331  281335  281341  281343  281349  281355  281359  281361  281365  281371  281373  281379  281383  281385  281389  281391  281395  281397  281399  281400  281401  281403  281404  281405  281407  281409  281413  281415  281419  281421  281425  281431  281433  281439  281443  281445  281449  281455  281461  281463  281469  281473  281475  281481  281485  281491  281499  447090 

5.(2007年宁夏卷)为了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试题详情

4.(2007年辽宁卷)早上出门的时候,他看到建筑工地的挖掘机、装卸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试题详情

3.《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试题详情

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在航海事业中也很有实用的价值。

试题详情

1.桂林确实山清水秀,壮族的民俗风情,使我像置身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

试题详情

2、复句关系不当

例1:对于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递进关系不当,应为“我既没见过他,更不了解他”)

例2: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除他们的疲劳。(句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可去掉)

例3:只要同心协力,就能把事情办好。(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混淆,应用“只有,才”)

专题训练:指出下列各句的语病

试题详情

1、强加因果关系

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例1: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例2: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让人信服。)

例3:这位老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他的女儿也是位历史教师。(二者无因果关系,应是并列关系)

试题详情

3、“防止”“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例2: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XX功”邪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改为“再次”)

试题详情

2、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

例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反问语气相当一次否定,语意恰好相反)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忘”,句子表述刚好相反)

试题详情

1、是否用否定词判断不当

例1: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买官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应为“有多少不是”)

例2: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俱全的饭菜非用手抓着吃才过瘾,要不然就吃不出独特的傣族风味。(“非”应和“不”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将“才”改为“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