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1684  281692  281698  281702  281708  281710  281714  281720  281722  281728  281734  281738  281740  281744  281750  281752  281758  281762  281764  281768  281770  281774  281776  281778  281779  281780  281782  281783  281784  281786  281788  281792  281794  281798  281800  281804  281810  281812  281818  281822  281824  281828  281834  281840  281842  281848  281852  281854  281860  281864  281870  281878  447090 

3、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硫酸钠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实验方案。

实验用品:硫酸钠晶体试样、研钵、干燥器、坩埚、三脚架、泥三角、玻璃棒、药匙、托盘天平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量一个干净、干燥的坩埚;

②在坩埚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钠晶体试样,称重,将称量过的试样放入研钵中研细,再放回到坩埚中;

③将盛有试样的坩埚加热,待晶体变成白色粉末时,停止加热;

④将步骤③中的坩埚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⑤将步骤④中的坩埚再加热一定时间,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重复本操作,直至两次称量结果不变;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硫酸钠晶体试样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分析该方案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是                       ;

(2)指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并改正:                    

(3)硫酸钠不能放置在空气中冷却的原因是                  

(4)步骤⑤的目的是                          

(5)下面的情况有可能造成测试结果偏高的是           (填序号)。

A.试样中含有加热不挥发的杂质     B.试样中含有加热易挥发的杂质

C.测试前试样已有部分脱水       D.实验前坩埚未完全干燥

E.晶体加热脱水不完全         F.加热时晶体溅出

试题详情

2、白色固体A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把A装入试管充分加热,A全部消失, 同时产生白烟和紫色气体。 将加热后生成的烟通过浓热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无色气体。将这无色气体通过H2SO4,无色气体明显减少,再将剩余的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点燃, 产物只得到式量最小的稳定氧化物。 由以上事实推知:A的化学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A受热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的水溶液使石蕊试纸变红的原因是(必要时写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图表、数据,这些图表、数据中往往包含着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搞好化学研究必备的科学素养。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型题目,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图表及各组数据进行分析,并抽象成化学知识或规律以达到解问题的目的。

[例5]根据侯德榜制碱法原理并参考下表的数据,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是:将配制好的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在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后,转入蒸发皿中,灼烧2小时,制得Na2CO3固体。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 / 100 g水)表

 
0℃
10℃
20℃
30℃
40℃
50℃
60℃
10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9.8
NH4HCO3
11.9
15.8
21.0
27.0
-①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3
77.3

①>35℃NH4HCO3会有分解

请回答:

(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若高于35℃,则      ,若低于30℃,则     ;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采取的加热方法为            

(2)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目的是      。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是     。用蒸馏水洗涤NaHCO3晶体的目的是除去      杂质(以化学式表示)。

(3)过滤所得的母液中含有           (以化学式表示),需加入      ,并作进一步处理,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同时可回收NH4Cl。

答案:(1)NH4HCO3分解; 反应速率降低; 水浴加热(2)使反应充分进行; 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NaCl、NH4Cl、NH4HCO3(3)NaHCO3、NaCl、NH4Cl、NH4HCO3; HCl。

题型六:判断说理型简答题

该类型简答题一般是依据题意,根据化学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对题目所给的问题先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说明判断的理由。解题的思路是:先对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然后再由结论追溯到分析过程,最后再回到结论。叙述时一般使用“先总后分”表述法,即先阐述中心句或提出结论,再说明细节或原因。

[例6]在鲜活鱼的长途运输中,必须考虑以下几点:水中需要保持适量的O2;及时除去鱼排出的CO2;防止细菌的大量繁殖。现有两种在水中能起供氧灭菌作用的物质,其性能如下:过氧化钠(Na2O2):易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

过氧化钙(CaO2):微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Ca(OH)2(微溶)和O2

根据以上介绍,你认为运输鲜活水产品时应选择     加入水中。原因是:                                      

答案:过氧化钙(或CaO2)  原因:Na2O2与水反应激烈,生成NaOH溶液的碱性太强(或CaO2在水中逐步溶解,与水缓慢反应不断提供O2)。

题型七:数形变通型简答题

对数形变通型简答题,一般是用定性、定量方法对所给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然后得出结论,要求考生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对满足的一般条件从数形表达转译成科学的概括,并以正确、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题目的一般形式是“……满足的条件是”等句式。意在综合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7]A、B是式量不相等的两种有机化合物,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混合物的总质量不变,完全燃烧后,产生的水的质量也不变。试写出两组符合上述情况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并回答A、B应满足的什么条件。

答案:C2H2与C6H6;CH20与C2H402等。

A和B应满足的条件是两化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检测练习

1、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会有晶体析出,此晶体是         ;析出此晶体的原因是因为          。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足量的氨,再通入足量的CO2会有NaHCO3晶体析出;若在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足量CO2,再通入氨气往往没有晶体析出,原因是                  

试题详情

题型一:解释原因类简答题

解题思路是:先分析题中给出的结果,然后结合化学原理、物质的性质等知识,推测出产生结果的原因。叙述时一般可使用因果表述法。解题时首先要紧扣题意,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其次回答问题时,不但要回答出“是什么”,重点还要回答出“为什么”,回答问题一般要体现“前提、理由、结论”的答题过程,切忌顾此失彼;最后联系题意综合分析、归纳,并作语言的加工提练,做到原理正确、回答切题、语言精练、意思完整。

[例1]把Al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是什么?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解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要答出得到什么,第二问要答出为什么,关键在第二问,有下列三个要点:一抓Al3+水解平衡;二抓水解平衡体系中的HCl易挥发;三抓Al(OH)3不稳定。

答案:在AlCl3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AlCl3+3H2O Al(OH)3+3HCl,加热时水解平衡右移,HCl浓度增高,蒸干时HCl挥发,使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得Al(OH)3,在灼烧时发生2Al(OH)3 = Al2O3+3H2O,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Al2O3

题型二 :分析归纳推理类简答题

此类题一般是给出一定的条件、情景或信息,要求考生据此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某一结论。该类题目涉及内容广、难度大、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解题思路是:仔细审题,找出直接条件进行推敲,然后归纳概括出问题的实质,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用该规律来解释其他问题。

[例2] A、B、C是在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它们各由两种元素组成,甲、乙是两种单质.这些化合物和单质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据此判断:

(1)在A、B、C这三种化合物中,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_________(用A、B、C字母填写)。   (2)单质乙必定是__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转化关系分析,化合物A由单质甲与单质乙化合生成,则A中必含乙元素;而单质甲与化合物B反应又可生成含有乙元素的化合物A,则A中的乙元素必来自于化合物B,因些化合物B中也必然会有乙元素。则必定含有乙元素的是A、B。

(2)抓住“A+B→乙+C”这一反应,从(1)可知A、B均含乙元素,它们反应又可制得单质乙,则在A、B中,乙元素的价态必不相同,而且必然是一正、一负二种价态才可能生成单质乙。考虑金属与非金属的价态特点,只有非金属才可以具有负化合价。因些,单质乙必定是非金属。本小题为简答题,判断乙为非金属的最简炼答案是:“因为A+B→乙+C”,且乙为单质,可知乙元素在A、B中分别呈正、负价,只有非金属元素才可能具有负化合价,所以单质乙是非金属。”  答案:(1)AB(2)非金属;因为A+B→乙+C,且乙为单质,可知乙元素在A,B中分别呈正、负价,所以乙是非金属.

题型三:信息类简答题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能力要求中明确提出了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而在多年来的高考试卷中信息型试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这一类试题要求考生要把题中给出的新信息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关键是通过一个结合点把信息知识与旧知识整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新的知识链,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例3]已知甲基的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小,是个推电子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烯跟HCl发生加成反应时,是生成1_氯丙烷,还是2 _氯丙烷?说明理由。

(2)甲酸、乙酸的酸性哪个强?说明理由。

(3)乙酸和氯乙酸的酸性哪个强?说明理由。

解析 :(1)丙烯是不对称单烯烃,丙烯与HCl的加成产物如不根据信息分析会有2种可能,即

和CH3-CH2-CH2Cl,题中信息是甲基是推电子基,在甲基推电子的作用下,使CH3-CH

CH2分子中双键上电子云分布不均匀,“ CH2”基团带部分负电荷,-CH

基团带部分正电荷,而HCl是极性分子,分子中带正电的H原子一端被带负电的“ CH2” 吸引,而带负电的Cl原子端靠近-CH 端,最终生成  。

(2)同理,在H-COOH和CH3-COOH分子中,乙酸中CH3-的存在使得-COOH中O-H键电子云密度增大,乙酸分子中羟基中H原子难电离,故甲酸酸性强。

(3)氯乙酸和乙酸相比,氯乙酸的甲基上的氢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增加了吸电子因素(或减弱了推电子作用),使氯乙酸中羟基上O-H键极性增强,易电离。

答案:(1)2-氯丙烷  丙烯可视为乙烯的甲基取代物,由于甲基是斥电子基,使“CC”的电子云向甲基推斥方向移动,即CH3→CH CH2,使HCl中带正电荷的氢原子加到带部分负电荷的双键碳原子上,带负电荷的氯原子加到带部分正电荷的双键碳原子上。

(2)甲酸酸性比乙酸酸性强,因甲基推斥电子减弱了羟基中氧氢键的极性。

(3)氯乙酸的酸性比乙酸酸性强,因氯原子具有强烈吸引电子能力,加强了羟基中氧氢键的极性。

[活学活用]: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H2SO4、浓HNO3、稀H2SO4、稀HNO3、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氧化物Cu2O。

解析:首先对新信息和旧知识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结论。旧知识:①Cu2+在溶液中显蓝色。 ②CuO+H2=Cu+H2O。③硝酸能将Cu氧化生成Cu2+。④Fe3+能Cu氧化生成Cu2+。⑤稀H2SO4不与Cu反应。

新信息:2Cu+=Cu2++Cu。

知识迁移:①2CuO+H2 =Cu2O+H2O。②Cu2O+2H+ =Cu2++Cu+H2O。

知识整合得结论:CuO被H2还原的生成物中如含有Cu2O,可将生成物溶于稀H2SO4,若溶液显蓝色,证明混合物中含有Cu2O,否则不含有Cu2O。根据初中旧知识,因为还原产物中肯定有Cu,用硝酸或FeCl3时,Cu被氧化成Cu2+也得到蓝色溶液,不能证明该结论。

答案:取少量该红色产物放入稀H2SO4中(振荡)如溶液呈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若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

题型四:实验设计及评价类简答题

   要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要领。①目的:根据提供的一定条件和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装置、步骤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方案。②原则:科学性、可行性、简便性、安全性。③步骤:说明相关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选择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药品;注明装置的连接顺序或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他操作要领;描述有关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评价一个实验方案,必须符合设计原则,对于不合理的设计能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建议,对于不同的设计作出比较,实验方案的评价要比设计实验的难度稍大,要求稍高。

在解答实验设计型简答题时,应该从实验的原理出发(包括物质的性质),按操作过程(或方法)、实验现象、结论去考虑。对除杂类及根据原料和提示设计生产工艺和操作步骤的实验,还需要考虑原料和产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选择所需的试剂。叙述的顺序及操作要与题目的要求一致。答题时一般采用操作顺序法来回答。实验设计题是一种书面实验,要求能根据语言叙述去正确操作实验,达到实验目的。

[例4]现有实验药品;一定质量的锌(分片状和粒状两种)、浓硫酸(密1.84g/cm3)、水以及右图所示的装置。图中量气管B由甲、乙两根玻璃管组成,甲管有刻度(0-100mL)。甲、乙管可固定在铁架台上,供量气用。实验时乙管可上下移动,以调节液面低。利用此装置可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设锌全部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超50mL)。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按图示装置实验,要保证不漏出H2,应如何操作?  (3)为了较准确地测量H2的体积,再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时,除应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外,还应注意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 。  (4)设计一个不用量气管,而用中学常用仪器来测量H2体积的装置,应用的仪器(自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有“气泡法”和“液面差法”,要据此装置的特点,应选用“液面差法”,按照操作、现象、结论进行回答。操作中要注意答清楚加水之前的准备及加水的限度问题。要保证操作中不漏出气体,则一定要形成了一封闭的体系以后再让锌与硫酸接触,而且要根据题目所提供的药品只有浓硫酸没有稀硫酸,而锌有片状的和粒状的供选择,考虑到了以上几点再下笔答题。

答案 :(1)固定A、甲、乙三管,将A、甲两管橡皮塞塞紧,在乙管注入适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静置片刻,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烧杯中将浓H2SO4稀释后,将稀H2SO4加入到试管A中,使液体总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将试管倾斜,把锌片放在试管内壁上,塞紧塞子,慢慢直立,使锌片滑下与稀H2SO4接触反应;

(3)调节甲、乙两管液面高度至相平使气体的压强与外界气压相等,减少测量误差

(4)洗气瓶、带导管的双孔塞、50 mL量筒

试题详情

3.回答时要字斟句酌、言简意赅、逻辑性强,不要废话连篇;同时还要注意答案要点要全面完整,不要顾此失彼等等。

 简答题虽然难于得分,但只要我们平时学习时多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知识的精确性、语言的准确性,在心理上不畏惧,做有心人则可以将失分降为最低。

试题详情

2.化学用语要规范。常出现的错误有:(1)错别字,如“蓝色”写成“兰色”,“坩埚”写成“甘(或钳)锅”,“苯”写成“笨”,“剧毒”写成“巨毒”,“铁架台”写成“铁夹台”,“过滤”写成“过虑”“滤纸”写成“虑纸”;(2)用词不当;(3)混淆概念,如:“无色” 与“白色”,“广口瓶”写成“集气瓶”,“蒸馏烧瓶”写成“圆底烧瓶”等等。

试题详情

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因”应是指“化学原理”,只有紧扣化学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逐步解答才能得到相应分数。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

1.语言要准确,不能凭主观想象和猜测来回答。如:①在回答KI溶液中滴加氯水后有什么现象时,有的同学回答成:“有碘生成”,也有的回答成:“溶液中有紫黑色的沉淀生成”;②有的同学把“胶体微粒带电”说成“胶体带电”;③把“Zn能与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说成“Zn能置换出盐酸中的氢气”等等。

试题详情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考简答题已成为非选择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高考试卷分析数据来看,简答题是历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也是高考拉分的关键题型,许多考生简答题不过关,要么束手无策而放弃,要么思维逻辑不清、文字表述不准确,要么答非所问费了劲,失了分,要么思维不严密,漏答要点等。长期以来,许多考生一直受到简答题的困扰,在解决简答题的得分问题上没有很好地突破。 

试题详情

   简答题要求考生用简练的文字表述来回答问题。它具有取材广阔,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设问巧妙,思考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而且常把识记、理解、实验、推论和计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融于一题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简答题是填空题的变形,即把空格变成问句,所以它们的功能基本相似。它不但用来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还用来考查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但用来考查考生是否“知其然”,还要考查考生能否“知其所以然”。

试题详情

31.(共22分)回答下列I、Ⅱ两个有关实验的小题:

I、(10分)菜豆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表现出顶端优势,为探究根的生长是否也具有顶端优势(菜豆根为直根系,有主根和侧根之分),某实验小组设计方案如下:

①     取已萌发并长出根(约2cm)的菜豆种子30粒,均分为A、B、C三组;

②     A组切除主根根尖,B组用锡箔小帽套住根尖,C组保持完整,三组均放在适宜的    条件下培养;

③     3-4天后观察实验结果。

(1)    根据实验目的,修改实验方案②中不妥之处

(2)    遵照修改后的方案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3)    依据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4)    利用植物幼苗的根还可做哪些实验(至少二种)?

Ⅱ、(12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液中的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当动脉血中CO2浓度升高时,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引起呼吸加快加深,以上调节方式属于    

(2)调节人体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     。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                     

(3)动物行为的产生,是      系统共同作用于运动器官的结果。

(4)已知某种哺乳动物一小片组织有分泌某种蛋白质的功能。设计一个简要实验方案,探究其分泌物是否是激素(调节的生命活动的指标不做要求)。

①切取该片组织用适量生理盐水浸泡;

                    作为实验组;

                          作为对照组;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动物的某种生理变化。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略)

湖北省武汉八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