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86  194  200  204  210  212  216  222  224  230  236  240  242  246  252  254  260  264  266  270  272  276  278  280  281  282  284  285  286  288  290  294  296  300  302  306  312  314  320  324  326  330  336  342  344  350  354  356  362  366  372  380  447090 

 

 

 

 

 

 

 

 

 

 

现只含有C、H、O的化合物A∽F,有关它们的某些信息如下:

试题详情

29、(14分)已知

试题详情

(3)若将少量乙醛溶液滴入浓硫酸中,生成黑色物质同时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生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取乙醛的装置如右图:烧瓶中放的是(C2H4O)n和6 mol?L-1的H2SO4的混合液,锥形瓶中放蒸馏水。加热至混合液沸腾,(C2H4O)n缓慢分解,生成的气体导入锥形瓶的水中。

①用冷凝管的目的为_______,冷凝水的进口为_____(填“a”或“b”);

②锥形瓶内导管口出现的气泡从下上升到液面的过程中,体积越来越小,直至完全消失,这现象说明乙醛的何种物理性质?__________;

当观察到导管中的气流已很小时,必要的操作为____________;

③若n=3,则(C2H4O)n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8、(16分)市售乙醛通常为40%左右的乙醛溶液。久置的乙醛溶液会产生分层现象,上层为无色油状液体,下层为水溶液。据测定,上层物质为乙醛的加合物(C2H4O)n,它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分子中无醛基。乙醛在溶液中易被氧化。为从变质的乙醛溶液中提取乙醛(仍得到溶液),可利用如下反应原理:

(1)首先把混合物分离得到(C2H4O)n:将混合物放入到分液漏斗,分层清晰后,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同时打开下端活塞,下层溶液沿烧杯的内壁流下,当下层液体放完时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内溶液从上口倒入指定容器。此分离操作的名称为_________;

(2)证明是否已有部分乙醛被氧化的实验操作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已知:,

试题详情

(2)若把收集到6.72LCO2通入200mL 2.25mol/L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试确定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不考虑离子的水解)。

(3)若称取上述白云石mg,研碎后与过量炭粉混合,放在特定仪器中隔绝空气强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白云石分解率为a,则生成________L(标况下)一氧化碳(用m、a代数式表示)。

试题详情

(1)称取27.6g白云石,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收集到CO2的体积为6.72L(标况下)。

①写出白云石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含x、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白云石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7、(12分)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白云石的矿石,其化学式是xCaCO3?yMgCO3,以它为原料可制取耐火材料等。

试题详情

26、(18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已知:A和C,B和D分别位于同主族,且B、D的质子数之和是A、C质子数之和的2倍;E在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请回答:

(1)A2B和A2D的沸点较高者为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由A、B、C、D四种元素形成的两种化合物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多孔的石墨电极电解滴有酚酞的C和E形成的化合物的饱和溶液。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______极(填电极名称)附近出现红色,另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___检验该极所得产物。

试题详情

25、两块长木板A、B的外形完全相同、质量相等,长度均为L=1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小物块C,质量也与A、B相等,若以水平初速度v0=2m/s,滑上B木板左端,C恰好能滑到B木板的右端,与B保持相对静止.现在让B静止在水平面上,C置于B的左端,木板A以初速度2v0向左运动与木板B发生碰撞,碰后A、B速度相同,但A、B不粘连.已知C与A、C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g=10m/s2)求:

(1)C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物块C最后停在A上何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