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3129  283137  283143  283147  283153  283155  283159  283165  283167  283173  283179  283183  283185  283189  283195  283197  283203  283207  283209  283213  283215  283219  283221  283223  283224  283225  283227  283228  283229  283231  283233  283237  283239  283243  283245  283249  283255  283257  283263  283267  283269  283273  283279  283285  283287  283293  283297  283299  283305  283309  283315  283323  447090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试题详情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试题详情

2、答题对策

要避免以上错误,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试题详情

1、答题失误

(1)句式误译。

如:“可恻然,计囊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江苏卷),有考生将“计囊中装略当其数”译为“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可以抵那个数目”,将状语后置句“当(于)其数”(“和那数目相当”)误译为常式句。

(2)词类活用漏译。

如:“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全国卷I),有考生将“以口腹役人”译为“用心腹来指使人”,将“口腹”理解为“心腹(忠于已者)”。其实这里的“口腹”可以理解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饮食”。“以口腹役人”译为“为了饮食而役使人”。

(3)词义理解错误。

如:“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湖南卷),有考生译为“有学问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这里的“学者”理解错误,应是“学写文章的人”,属明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

试题详情

(1)曲解原意,无中生有。

如江西卷D项:“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僧……,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其中的“功高赏薄”与文意不符,“寄予同情”是无中生有。

(2)以偏概全,妄加推断。

如辽宁卷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而文中还有一个条件,即“素知识者(即与他素来相知的士人)”,以偏概全。

(3)张冠李戴,随意引申。

如北京卷B项:“鲁国因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其实原文是说齐国责备鲁国,庆封离开鲁国到达吴国,楚灵王是在攻打吴时俘获了庆封。所谓“荆灵公干涉”属张冠李戴。

2、答题对策

此题包括两个考点的内容,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时首先要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将选项同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有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等内容的选项,都是命题者故意设的陷阱,要特别小心。其次要充分利用选项,排除干扰。一般情况下,试卷设置的选项是四个选项中找出一个错误的(05年只有湖北卷是四个选项中选一个正确的),如果能充分利用三个正确的选项,利用比较法、排除法,筛选出错误的一项应是有把握的。

试题详情

2、答题对策

此考点在考纲上的表述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时关键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比如全国卷I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震慑作用”的一组,江苏卷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江西卷全都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等)。标准清楚,答题才准确。其次是按照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做出选择。要特别注意陈述传主的文句才是符合标准的,而有些句子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如山东卷的②③点),但并不符合题干标准,就应排除。而有的文句虽不是直接陈述传主的,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要特别注意辨别。如湖北卷的“僧笑,命李试其技”,就是用“僧笑”来侧面烘托传主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