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4084  284092  284098  284102  284108  284110  284114  284120  284122  284128  284134  284138  284140  284144  284150  284152  284158  284162  284164  284168  284170  284174  284176  284178  284179  284180  284182  284183  284184  284186  284188  284192  284194  284198  284200  284204  284210  284212  284218  284222  284224  284228  284234  284240  284242  284248  284252  284254  284260  284264  284270  284278  447090 

5.可对反应原理迁移和拓宽,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如:   (1)如何使用简便方法鉴别浓H2SO4和稀H2SO4? 根据稀、浓H2SO4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如密度、溶于水放热、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导电性等:   ①滴在纸上  ②溶于水  ③等体积放在天平上称量  ④与Cu反应  ⑤与铝或铁反应 ⑥ 与NaBr或NaI ⑦ 与K2S或Na2S  ⑧滴在装浓HCl的试管中  ⑨滴在胆矾晶体上  ⑩滴在蔗糖上  11、滴在NaCl固体上  12、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  13、等体积的水中滴入相同滴数的两种硫酸,检验导电性等。

   综上所述,复习元素化合物要在“全面、重点、训练”上下功夫,把零散的元素知识变为完整的科学体系,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试题详情

4.  精心选题,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I、加强框图题训练,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框图题训练有两种层次,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二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评讲此类题型时,着重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 II、从同一物质制法(同组物质鉴别)的多样性,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些常见物质的制备,由于教材的循序渐进,介绍的原理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后继知识的深化,复习中,

试题详情

3.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I、在复习主族元素时,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1)相似性。同主族元素依据其结构的相似性找出其性质的相似性。例如根据碱金属元素原子和其单质、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通过类比,得出相似性:①单质都具有较强还原性,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反应;②单质都能与水反应放出氢气;③其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碱等。 (2)递变性。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由于其结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的数、原子半径等)的递变性,而导致了其性质的递变性。以卤族为例,递变规律:随核电荷数增加,①单质氧化性减弱;②其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减弱;③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增强;④氢化物及卤离子的还原性增强等等。 (3)特殊性。要从“相似”和“递变”中去认识事物的“特殊”。了解物质的特性,有利于推断、鉴别和区分各种物质,特别是框图题,避免因结构和性质的相似而产生混淆。在复习卤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同时,应让学生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特性。如氟气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其他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则生成氢卤酸和次卤酸;氢氟酸为弱酸,而其他氢卤酸是强酸;氟化银可溶于水,而其他卤化银不溶于水等等。 II、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特出重点,强化记忆。 例如,在复习某一物质的保存时,总结化学试剂存放的一般规律;在复习SO2与H2S反应时,总结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的一类反应其他如:NH3+NO、Na2O2+H2O、NaH+H2O等;在复习硫酸盐时,将中学课本里涉及到的矾一一列出,从而让学生了解硫酸盐多矾的知识。可以总结的规律很多,在复习中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这对知识的结构化,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试题详情

2.抓好“三个结合”,进行横向联系 I、与基本理论结合 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理解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又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如: (1)卤素单质、碱金属单质熔、沸点的变化规律,运用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知识理解这些规律。 (2)物质的水溶性用相似相溶原理去掌握。 II、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必须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复习“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关系时,可设计如下两组实验:(1)向新制的FeCl2溶液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氯水,观察现象;(2)取四支分别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再向其中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Fe粉,铜粉、KI溶液,观察产生的现象;并写出上述两组实验的有关反应方程式。通过上述实验,既复习了“Fe2+”和“Fe3+”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又复习了 “Fe2+”和“Fe3+”的检验。 III、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将定性深化为定量是必不可少的,与计算结合,既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例如ClO2、Cl2都是强氧化剂,都可以消毒杀菌,与同质量的Cl2相比,ClO具有更高的消毒效率。设计计算相同质量的ClO2消毒效率是Cl2的多少倍。在复习氮氧化物知识时,穿插NO、NO2、O2、H2O反应的有关计算等等。

试题详情

1. 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构化,从而达到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I.知识主线   知识点     (1)非金属部分:    气态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含氧酸盐   (2)金属部分       金属→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相应的盐   按“知识主线”,以每种物质作为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知识点的进行联想复习: II、知识网 把各知识点进行网络化,得到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结构化的知识,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这样,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复习时依此知识网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然后再通过练习巩固,就能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近年来高考题中各个知识点用多种形式联系在一起的选择题、框图题、计算题、实验题的考查份量逐渐加大。所以将知识点进行比较、进行网络化十分重要。尤其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试题详情

I、教师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1)缺少对《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及要求和历届高考试题元素化合物试题的研究,因而有些教师在复习备课过程中心中无纲,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薄弱。

(2)第一轮按教材章节顺序复习过慢,知识点讲解过细,随意拓宽教学复习内容,造成学生在复习中感觉到上新课一样,知识点很多比较零碎不容易掌握。

(3)布置练习的题量过多,难度过高,不加选择的“题海战术”,大量重复的机械训练,使学生感觉到复习练习中重点不突出,学习苦燥无味。

(4)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灌输太多,“教”多“学”少,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和研究 ,缺少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感觉没有学习成就感,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5)教师在复习过程中缺少对教材中前后知识的联系、综合(包括元素化合物中每一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综合、改进和创新)等,造成学生对综合应用能力比较薄弱。

II、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1)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科书(书本)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遇到书本基础记忆相关知识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自己不主动去看书查阅,随意写一个答案了草完成作业。

(2)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化学式字母大小写错误、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可逆反应未用可逆符号等。另外,化学用语用字错误,包括物质名称错误,例如,“氯化铵”写成“氯化氨”等。

(3)不按要求答题,如名称与符号错写;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用电子式表示分子组成时仍然用分子式表示等;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4)表达能力存在缺陷:非选择题的答题方式主要是填空,虽然答题要求也只是结论性的,但从平时测验和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答题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表达能力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差,表现为表达错误或不规范,表述不符合化学学科要求等。

(5)自我总结能力比较薄弱,每一单元复习以后,没有有效的把知识形成网络框架图,造成解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不能运用已复习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试题详情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该专题知识内容要求共28条,其中按三个层次具体分布如下:了解有20条(略)、理解(掌握)有7条[(1)掌握钠和镁化学性质。(2)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IA、ⅡA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理解卤族元素(单质、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4)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5)掌握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6)掌握Fe和Al的化学性质。(7)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综合应用有1条[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由此可知,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干知识:(1)以Na、Mg为代表的ⅠA、ⅡA性质。(2)以N、O、S、Cl为代表的ⅤA、ⅥA、ⅦA性质。  (3)Al、Fe单质及化合物性质。(4)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常见物质(离子)检验。(5)环保问题。

试题详情

5、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

   怎么考

我校高三化学组全体老师认真分析、反复讨论,都认为从命题趋势上看,由于综合卷容量有限,因此考查有机化学知识点不强调覆盖面,但试题有相当的综合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糖类 油脂 蛋白质 合成材料’历来不是高考的主干和核心,特别是再07、08全国卷1中完全没有出现相关知识点考题,但从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如07北京卷第5题合成材料ETFE,结合三大合成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设置高聚物的结构分析、合成原料、制备的最佳途径等问题,以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综合实际的问题分析等为落脚点,在大型有机题中渗透和串联高分子化合物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与人类和社会关系密切、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环保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其次,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提升

很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有机难学,碰到有机题就发怵,究其原因还是学不得法,没有掌握学习有机部分的诀窍,有机部分和无机部分相比,有机这一块的规律性更强,内在联系更紧密,无论是结构、性质到相互转化与合成都有很强的规律性。结构决定性质,从结构入手到性质归纳都贯彻了这一主线,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掌握学习这块知识的基本方法。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合成材料’这部分知识点无论是在新课还是复习,都是在有机基础和主干知识‘烃及烃的衍生物’之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这部分是烃的衍生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即从单官能团的物质延续和发展到多官能团的物质,从小分子延续和发展到大分子但是学习的核心仍然是几种重要官能团。因此我们总结的是:多相互比较,多总结归纳,注重迁移应用。

一是比较,即比较分子结构、组成、性质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比较蔗糖和麦芽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要求学生从从几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相同点有:①组成相同,分子式均为C12H22O11;②都属于二糖,水解都生成两分子单糖;③水解的生成物都能还原银氨溶液和新制的Cu(OH)2悬浊液。不同点有:①麦芽糖分子中有-CHO,是还原性糖,蔗糖分子中无-CHO,不能还原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悬浊液。②水解生成物不同,麦芽糖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蔗糖水解生成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

二是总结归纳,规律性地知识点可以归纳,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可以归纳,通过总结归纳,使知识点成链结网,理清知识的脉络,弄清楚内在联系,使学习轻松自如起来。如我们对有机物进行归类时,根据葡萄糖中含有羟基和醛基,将之划属于醛和醇;油脂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划属于酯和烯。

三是迁移,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要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灵活解题,如从-NH2、-COOH的角度掌握氨基酸这类多官能团化合物的性质,整合和记忆蛋白质的性质,联系酯的形成和水解学好肽、蛋白质的形成和水解及与氨基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部分知识点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葡萄糖和果糖是注意比较,葡萄糖是多羟基醛,果糖是多羟基酮;淀粉和纤维素化学式都是(C6H10O5)n ,但是n值不同,且结构单元内部结构不同;结合酯的结构和性质对比学习油脂,油脂都属于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还是酯类物质,但性质及用途上都有所区别,因而同时要注意区分“酯”和“脂”,等等。 

最后,搞好模拟训练,强化应试技能

无论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学,最终落实到实处时“做题”过程必不可少,讲究熟能生巧,讲究快、准、稳,选题时要注意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前瞻性,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绝不能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因此,参考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掌握好考试的难度和深度。在强化应试技能过程中,找出这类题型的易错点,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有机高分子材料常见错误有:①化学式与其单体分子之间的相互推断,特别是判断有机物的单体,许多学生不会推断,出现错写或漏写现象。②高分子材料一般属于混合物,因为高分子材料是由许多聚合度相同或不同的高分子聚集起来的。

总之,第一轮复习应注意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虽然没有捷径可走,但有规律可循,在复习教学中,运用适宜的复习方法和复习策略,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一定会在高考中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试题详情

4、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试题详情

3、以葡萄糖为例,了解糖类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