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4172  284180  284186  284190  284196  284198  284202  284208  284210  284216  284222  284226  284228  284232  284238  284240  284246  284250  284252  284256  284258  284262  284264  284266  284267  284268  284270  284271  284272  284274  284276  284280  284282  284286  284288  284292  284298  284300  284306  284310  284312  284316  284322  284328  284330  284336  284340  284342  284348  284352  284358  284366  447090 

7、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Li、Na、K通常都保存在煤油中    B、保存Na2CO3溶液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C、通常在存放溴的试剂瓶中加一些水   D、新制氯水用棕色瓶保存

试题详情

6.下列有关工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H2和Cl2混合后光照,使其反应生成HCl再用水吸收得盐酸  

B.工业上用金属钾投入NaCl饱和溶液中制得金属钠

C.工业上用KClO3加热分解法制氧气    

D.工业上一般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漂白粉

试题详情

5.关于Na2O和Na2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B.溶于水后,所得水溶液的成分相同

C.都能和水发生化合反应         D.分别和CO2反应都只生成同种盐

试题详情

4.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相等的是(   )

A.温度相同、体积相同的O2和N2     B.质量相等、密度不等的N2和C2H4

C.体积相等、密度相等的C3H6和C2H4   D.压力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

试题详情

3.下列厨房中的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食用油变质发出难闻的气味       B.新切开的土豆片一段时间后变棕黄色

C.食醋滴到大理石板上,大理石变得粗糙  D.新煮的绿豆汤久置变色

试题详情

2.卤素单质的性质与F2> Cl2>Br2>I2的变化规律不符合的是(   )

A.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       B.非金属的活泼性        

C.单质的氧化性           D.单质的熔、沸点

试题详情

1.下列褪色过程不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的是(   )

A.SO2气体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

B.氯水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加入NaOH后不变红

C.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溴水层褪色

D.将含有碘单质的淀粉溶液,加入NaOH溶液后蓝色褪去

试题详情

33、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16分)

试题详情

32、近年来,我们党在总结过去扶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确立新的扶贫工作方针。提出“开发式扶贫,扶贫先扶志,越扶越人越勤,越扶人越富”。

   请用辨证唯物论的有关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要“扶贫先扶志”?(12分)

试题详情

31、材料一:有一次,哲学家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他说,因为我踢到了石头,石头才存在,因而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材料二:据《坛经》记载,神宗五祖要选拔接班人,就命弟子们每个人做一首诗,以考查对佛家教义的理解。神秀写下了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当时有一个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很不满意,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认为,世界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尘埃。神宗五祖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和尚就是神宗六祖:慧能和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6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