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4719  284727  284733  284737  284743  284745  284749  284755  284757  284763  284769  284773  284775  284779  284785  284787  284793  284797  284799  284803  284805  284809  284811  284813  284814  284815  284817  284818  284819  284821  284823  284827  284829  284833  284835  284839  284845  284847  284853  284857  284859  284863  284869  284875  284877  284883  284887  284889  284895  284899  284905  284913  447090 

2、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

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

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试题详情

1、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

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试题详情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考点二  古代著名的工程

试题详情

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试题详情

1、原始社会:(略)。

试题详情

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控制,但

后来剌史权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监督知州。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

不法行为。 二、关于党风建设 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

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

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共产党

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

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

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

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  ①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

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②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之后出

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  ①内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

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共三大(1923年)  ①内容:决定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②结果:与国民党进行了合作,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

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4、八七会议(1927年8月)  ①内容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D.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②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 

了巨大贡献。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  ①内容  A.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其军事最高指挥权。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②意义: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  ①内容: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②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7、洛川会议(1937年秋):  ①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影响: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

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 8、中共七大(1945年春) ①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

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

试题详情

门户大开。《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 

国的领海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

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

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50年代初,“一边倒”。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 

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0世纪50年

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

的政治经济往来。 2、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

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

出“三个世界”的构想。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

关系。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中

国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

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 三、现代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②1980年,正式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   ③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④后来,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

开放区。

⑤在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成就  ①农业方面: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已跃居

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②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 

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

路等。  ③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试题详情

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

考点6 中国近现代的开放

试题详情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1、丝绸之路  ①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

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①时间:汉武帝后。  ②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

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与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   ②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 二、隋唐时期 1、隋唐的对外交通   ①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②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   2、对外交往概况:(见课本) 三、宋元时期   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四、明清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    ①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    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④评价  A、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 

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B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

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  ⑤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

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

东南亚地区)。 2、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 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 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

益。 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

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③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