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之后,全国掀起了激烈的改革图强的政治运动。从1 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推行了新政,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措施。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使守旧者觉醒,他们站在慈禧太后一边,对新生事物进行了残酷打击,随着六君子被杀,维新失败。光绪帝所颁布的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2.“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①背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打交道过程中,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和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顽固派;中外和好;慈禧支持;汉族官僚崛起。②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③代表人物:中央有奕诉,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④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⑤活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近代军事企业有1 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后期以“求富"的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近代民用企业有李鸿章开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举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⑥破产及原因: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客观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主观原因: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根本原因:洋务派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而没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⑦影响:积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足:布新而不除旧.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没有也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最终失败。
清政府:迟钝的反应
1.有识之士的自强运动。①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②背景:早在嘉道年间,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种种弊端已经十分不满,并提出批评,提倡经世致用,主张通过改革,解决时弊,振兴国家。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出现。③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④口号纲领:师夷长技以制夷。⑤活动:著书立说;介绍西方;仿制战舰。⑥影响:积极:新思想萌发.开阔视野,探索道路。不足:这些改革呼声并没有引起清朝当局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议论上,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8.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不仅是历史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应引起高度关注。
考点三:中国各政治力量对西方侵略的反应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
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
7.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6.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列强在侵华过程中既有争夺也有勾结,表现出复杂的利害关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
5.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此消彼长的趋势。
4.对于列强的侵华战争,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比较。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以往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等。
3.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列强对华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文化侵略具有隐蔽性强、影响深远的特点,主要目的是丑化淡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利益。
2.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迫签条约、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关税、垄断航运以及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多种方式,对中国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