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②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却严重拖后腿。欧美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②从决策上看,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_中国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近代化的正常进行。③从环境上来看,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
考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