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紧扣考点选择2个典型的例子,对不同的题目都作了详尽的解答分析。学生务必要吃透材料,弄懂问题,然后试着解答。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材料作好指导,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但她还是有“多说”的时候:
“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叫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林黛玉为什么要一口气说这么多,试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活动并概括出她的性格特点。
[点拨]要结合语言环境,先揣摩王夫人话语中的意味:“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然后琢磨林黛玉的话,抓住关键词“虽、况、自然、自是、岂得”,便能推知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林黛玉显然是觉得王夫人在告戒她,把她看作是个欠庄重的女孩,所以她觉得不能沉默,这足见她的敏感自尊;但她又不直来直去的说,先说贾宝玉的好话,再申明自己的态度,这足见她的聪慧。
1.《荷花淀》开篇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水生嫂有什么作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点拨]任何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景物描写也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一切的景语都是情语,写什么,怎么写,都是要体现作者的行文意图的。碰上这类题目,要仔细体悟作者所选的景物,以及描写的角度、用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然后推断分析它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参考答案:①月亮皎洁,苇席洁白,云彩洁白,淀里银白,作者用这样的色调来映衬出水生嫂高洁的形象。②月下的院子,薄雾,新鲜的何叶荷花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本栏目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3个例子将学生导入到本专题的思考中来。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生动有趣的例子作更多的引申,以强化学生的思考。
[案例1] 2002年春季高考卷第21题(引文见附录)
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
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
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
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
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世外桃源”。
[解题思路]本题的解答应立足于把握全文大意,整体分析理解文章。A项明显和作者写作主旨不符。作者主张“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即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让香格里拉认清自己是否是一个美好而真实的存在。B项的错误在于,洛克来到丽江的初衷并不是“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是“采集植物标本”,是“这一主水土立刻迷住了他”。C项所说莱亚诺的观点。是被用来类比证明“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它作为论据材料,当然是作者赞同的。D项说法“香格里拉的确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作者在第三段有明确的否定。E项结合第一段来看,“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可以证明E项的推断是正确的。
本栏目围绕知识重点,从“客观选择”到“主观表述”的不同类型设置了三个案例,并承接前一个栏目引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解答部分主要是分析不同类型试题的具体解题思路,使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之上。
3.对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古代,清雅幽远的古琴是士必须掌握的六艺之一,喧闹的火爆的吹打乐则是民间社火中缺少不了的。追究这两类音乐的产生,会发现期间有许多偶然性。但人们又会看到:古琴与中国的士那样的协调,吹打乐又是那样为社火增添光彩,若把二者交换个位置无疑是十分可笑的。这样的对比到处可见,我们不能设想在封建桎梏下的中国舞台上产生女演员双腿裸露的芭蕾形式,而这种舞蹈艺术产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却又那样自然。
A.不同的社会,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艺术。
B.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阶层,喜爱的文化艺术自然不同。
C.研究人类的文化,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偶然性。
D.从历史事实上,可以看到文化艺术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点拨]概括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也可以先归纳每个句子的句意,然后归纳内容要点。这段文字第①句述说中国古代古琴和吹打乐与社火的关系。第②句说明古琴和吹打乐产生的偶然性。第③句用“但”字一转说明古琴与士、吹打乐与社火的协调性,古琴与吹打乐不能互换位置。第④句一反一正说明文化艺术产生有其“自然”的一面。D项高度概括了全段四句的意思,A项所说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显现;B、C两项均从不同的角度以次要内容充当主要内容。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